辨病辨证论治思想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30 01:31:23

辨病辨证论治思想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 辨证论治; 骨伤科

骨伤科疾病虽然繁多,但其病因病机相对简单,诊断与治疗一般并不困难。所以,长久以来,骨伤科医生大多存在着只顾治病,只顾解决客观性、器质性、局部性等问题,而忽视了整体情况,忽视了辨病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只管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处方用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所以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加重或贻误病情。因此,如何进行骨伤科辨病辨证论治,如何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这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兹就笔者从医二十多年的经验,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1 何谓辨病辨证论治

所谓辨病治疗,其本质就是辨别每个病可能存在的病理特点、基本病机,然后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和基本病机进行立法处方。例如,如果是气滞血瘀,就应当行气、活血、祛瘀;如果是阴虚燥热,就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如果是痰湿阻滞,就应当化痰、祛湿,等等。辨证论治是医生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继而分析病机,辨明证候,最后据证立法,据法处方。

辨证讲求证候,就算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则其证可以相同,就可给予同一处方随证加减。辨病论治,是首先辨别病种、病因、发病阶段,然后再辨明病证而选方用药。辨病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它寓辨证于辨病之中,将其结合在辨病的前提下,这样也就解决了辨证论治上的不足。

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过程,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辨病与辨证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脱节,不能拆分,还要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疾病,反映病位病性,对疾病进行鉴别,才能判断疾病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才能预料疾病的顺逆吉凶,使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结合得更加紧密,减少盲目性,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之目的。

2 为何要辨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学一贯比较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单纯辨证论治是不够的,也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实际上,中医学在强调辨证的同时,还要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上面讲到,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只有药证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在辨病辨证论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病位、病理的分类过于简单,只重视局部辨证而忽视整体辨证,只照顾伤科情况而忽视整体情况,等等,这些方面都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由于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辨病,也要辨证,局部要与整体相结合,不要只顾局部情况而忽视全身情况,不能只重视共性问题而忽略个体差异等等。我们知道,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症候上的差异,例如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轻有重、病势有缓有急,还有年龄、性别、气候、原有基础疾病等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病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辨病辨证,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药证不符,疗效肯定不好,疗程肯定延长。

3 如何进行辨病辨证论治

骨伤科学的病因之一主要是外伤和劳损,机体一旦遭受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的出血、瘀肿疼痛或骨折筋伤、脱位等症。如有外邪侵入伤口,或损伤重要脏器,或失血过多,则还可合并全身症状,如发热、昏迷等等。伤后瘀血内存,肯定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肠胃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于肢体局部可见局部的肿痛或青紫等等。

在具体诊断上,存在着病因诊断、病位诊断等等,不同的病因、病位,有其不同的病理特点和表现,存在着“证”的差异,例如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性别以及地域气候情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先辨病,再辨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可生搬硬套。

4 如何进行治疗

辨病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它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因此,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

临床上,采用正骨手法也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临证时往往多种手法结合使用,必须根据受伤机制、受伤程度、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以及性别、年龄等等不同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时或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手法操作时要按照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依靠触摸辨认等功夫,在整复过程中,视骨折端的立体动态的变化,随时灵活调整手法,把多种手法连贯协同运用,才能达到整复的目的。只有适应症选择准确,整复时机掌握适宜,手法、固定运用得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在治疗中,应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选用最佳治疗方法,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促进功能的恢复。

用药方面要注意三方面情况:就是主方、加减配伍和药量的变化。其中药量的变化往往对治疗结果又有较大的影响。比如,田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等等。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药宜少,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重的药物如石膏、贝壳石头类药物则应使用重剂。用单味药用量宜重,汤剂用量宜重,丸散剂用量宜轻,小儿、老人、体弱者用量宜轻,等等。可见,中药的应用非常灵活多变,应因人因证分别使用。同时,中医用药有内服外用之分,必须根据八钢、气血津液、脏腑、六经等辨证用药。中医伤科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骨伤科治疗重在气血,就像妇科治疗重在治血一样。骨折患者早期重在治血,中后期则重在调理脾胃、补益肝肾。骨伤科患者必伤气血、损筋骨,而祛瘀药物多为攻伐之品,易伤脾胃,用药时必须兼顾脾胃、保护脾胃。

此外,要合理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疾病,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如开放性骨折,瘀血内存,邪毒入侵,容易郁而发热,热入营血,如单纯使用抗生素抗炎治疗难以奏效,加用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中药内服,瘀去毒散,则热退肿消。如失血过多,或体质虚弱,则应扶正祛瘀;如肿胀日久不退,骨折中后期仍然表现以血瘀为主的,则仍需活血祛瘀,配合局部理疗,等等。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中西医结合的关系。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其思维及研究方法有所不同,西医比较讲究局部的、具体的、单一的东西,而中医比较讲究整体的、共性的东西,但两者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还是一样的,我们应从客观规律和科学内涵的高度来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互补性,取长补短,相互发展。比如在疾病的诊断方面,西医学有优势,它先进的检验、检测仪器及技术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的辅助手段,可以尼补中医学直观的四诊方法之不足,提高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又比如,有些疾病只有“病”,没有“症”,我们可以借鉴西医的诊疗方法进行诊治,等等。

对一些复杂性损伤、软组织损伤、退行性骨关节病、骨坏死等等,西医骨科有其治疗特点和专长,中医骨科亦有其独到之处和特长。只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方法、多技术、多手段、多学科的进行研究和治疗,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收稿日期:2010-12-13)

上一篇:胎儿电子监护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三阶梯筛查宫颈病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