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媒介建构融合研究

时间:2022-10-30 01:25:08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媒介建构融合研究

【摘 要】当今社会,媒介已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来源。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较高媒介素养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于十以来的“中国梦”的主题及核心内容,通过媒介传播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了正确分析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采取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大学生“中国梦”的媒介认知与建构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媒介;建构途径

一、大学生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现状

(一)大学生获取信息媒介调查

主要通过大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的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这五种途径进行调查,大学生获取信息使用的主要媒介有网络和手机,而广播和报纸杂志则相对滞后,使用媒介的倾向性选择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及普及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网络和手机的快速、便捷高效率就成了大学生媒介使用的主要选择,相对而言的报纸、广播不是大学生所必须依赖的媒介。大学生每天使用最多的是网络和手机,其次对报纸和广播的关注和使用已经在不断减少,这是因为网络和传统的报纸相比较具有内容多样化、服务个性化等特点,这些特征也符合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为了加强大学生与“中国梦”的联系,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在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应当通过校园广播、校内报纸、杂志、课外社交活动等途径来构建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媒介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国家应当在一些比较发达的或人口较多的城市和地区如武汉、广州、厦门、西安等通过创建公益类型的传媒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来传播权威的新闻焦点,传达十精神的主题,传播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以及大学生“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二)大学生试用媒介时间分析

在笔者所调查的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五大媒介中,对所接触的时间做出分析,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是互联网(大都在 2 个小时以上)。其次是电视、广播、杂志。由此可以看出,新兴媒介的出现更能被广泛的运用,他们创造出新的意识形态,这种媒介使用的分布状况就要求媒介要优化分配传播内容。利用受众的心理需求来传播需要的内容,培养特定的受众。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较多的是网络、微信、微博,正确的信息接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使用媒介了解信息的目的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 33% 接触媒介的目的是获得娱乐休闲(包括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综艺节目等),有 24% 的是关于学习方面查阅资料用来增长见闻、充实自我,有 27% 的是为了工作方面的需要来使用媒介,有 11% 的大学生是以娱乐消遣(微博、聊天、发帖子)。网络是一个丰富的百科全书,也是大学生每天使用最多的工具,而时效性、深刻性则是大学生选择媒介信息的主要因素。为了紧跟时代的要求和响应党的号召,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中,会在浏览信息时受“中国梦”的影响,在认知中对增强使命意识,提高责任感有一定的作用。

(四)大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种类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不仅可以了解国内的最新消息、评论,多层次地了解港澳台地区的最新情况,而且也可以全面、开放式地了解国际时事新闻。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获取信息,必须要求对媒介有所了解。在娱乐的、特定的、专业的、科技的等不同的领域获取信息,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信息来源,比如政治经济类媒介与文化娱乐类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就迥然不同。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和较为专业化的信息的获取更是需要专门的知识。

二、合理建构大学生“中国梦”的信息媒介

(一)引起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

媒介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校园媒体作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意识的重要媒介,相对于社会上的媒介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利用新媒体积极提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媒介素养,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国梦”的传播总的来说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有一定的接受、把握、理解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也说明新闻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对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国梦”有机融合

作为青年人中知识丰富、思想敏锐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大学生更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学习“十精神”,并结合生活和学校实践,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伟大光荣“中国梦”。

1. 认清使命。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认清使命才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个会有所建树、有所收获。

2. 明确目标。围绕十精神的核心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志高远大的理想,不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上保持谦虚、端正、积极的态度,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拓宽自己认知的宽度和广度,让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深对党的认识,以党和国家的要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投身于科学文化建设,努力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这是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试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J].山东电大学报,2012(03).

[2] 王诗坤,刘超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10(11).

作者简介:赵有梅(1976- ),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保定学院人事处,政工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 下一篇:关于多校区高校中新校区管理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