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前景探究

时间:2022-10-30 12:45:42

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前景探究

摘要: 交易费用经济学(TCE)和产权理论(PRT)是不完全契约理论两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威廉姆森(2010)对TCE发展刚做了阶段性归纳整理,哈特(2011)则正在引领PRT迈向行为经济学,近年来TCE和PRT的理论发展都取得不少进展,现在正是对这些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机。本文将在介绍TCE和PRT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契约不完全的理解、有限理性假设、事前激励与事后激励等关键问题进行理论探究。

Abstract: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re two important branches of the Incomplete Contracting Theory. Williamson(2010) has just done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E, and Hart(2011) is leading PRT towards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se years has seen a lot of progress of the TCE and PR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t's just the time to make a summarization of the work all the scholars have done. th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CE and PRT, as a consequence, to lead 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incomplete contracting, bounded rationality assumption, as well as the ex ante incentives and ex post incentives as the key issues.

关键词: 不完全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理论

Key words: the Incomplete Contracting Theory;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Property Rights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327-03

1 导论

科斯(1937)在他那篇开创性论文中首次提及契约的不完全性,同时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为假设基础上提出“契约人”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将所有交易还原为一种(不完全)契约开展研究。沿着科斯理论发展而来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支是以威廉姆森为主要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TCE)以强调事后适应性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另一支是以哈特为主要代表的产权理论(PRT)以强调事前产权激励为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现代企业组织行为进行一些成功的解释。

2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和发展

2.1 TCE的早期发展 始于对纵向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威廉姆森为主要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TCE)继承和发展了科斯的思想。在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并把每次交易看作一种(不完全)契约,以及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基础之上,TCE通过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度量交易费用以区分不同性质的交易,并根据不同性质的交易分为不同类型的契约,对应于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继而通过比较不同治理结构的交易费用,进行比较制度分析。TCE认为最优的治理结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的治理结构。可以说TCE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费用过于宽泛的定义所引发的非议以及交易费用静态分析的状况,更细致地考察了交易环境和交易内容的物理属性(资产专用性),使之易于被观察度量。

2.2 TCE的后期演化 威廉姆森(1985)指出交易费用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想区别的最重要特点在于:资产专用性、制度的比较分析、将企业看作是一种治理结构以及研究契约签订以后的制度问题,而资产专用性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标志。威廉姆森(1991,2000,2005)进一步梳理归纳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将适应性、治理与交易费用概念融为一体,为各自注入了可操作性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交易选择响应的治理结构以降低事后的不适应程度,将交易特征、契约不完全和治理结构选择联系起来,建立了治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威廉姆森(2010)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展望,指出其关键思路是针对不完全契约注入治理结构,强调交易者的属性(the attributes of human actors)、适应性调整、契约法三个重点概念的同时,指出研究的关键工作在定义分析单位(交易)的属性、定义治理模式的属性以及推进高效校准假说(the efficient alignment hypothesis),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经济学在经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并指出选择性干预不可行、可矫正性、缔约可信以及扩大检验分析范围是推进其逻辑进程的四个方面。对于TCE面对的质疑,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正在发展中,同意全面形式化是其理论发展方向,但强调了对过早的形式化将使这一尚在发展中的理论面临偏离现实的风险。

2.3 TCE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体来看,交易费用经济学以资产专用性作为外生条件,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在于事后的失调,而这种由失调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理结构进行适应性治理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事前和事后交易费用,于是TCE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法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将交易(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治理结构的特征相对应比较,从而选出合适的配对治理结构。同时由治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的创立可以发现威廉姆森在其原有理论框架下将研究焦点聚集在了对治理框架的协调适配性进行深化分析。

3 产权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发展

3.1 PRT的早期发展 以哈特为主要代表的产权理论(PRT)对于不完全契约的理解是建立在早期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哈特(1995)指出TCE没有明确回答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基于这个切入口,PRT将企业的本质定义为非人力资产的集合,通过建立严谨的模型分析了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指出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由于契约不完全,一体化会导致事前专用性投资扭曲,即事前效率损失,只有通过把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作为一种契约工具设计某种最佳的产权结构,对当事人的事前专用性投资进行激励才能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不可或缺的一方。

3.2 PRT的后期演化 早期产权理论的核心模型——GHM模型遭致了以梯若尔和马斯金(1999)为代表的完全契约理论学派的激烈批评,提出通过设计一种讯息博弈能够解决信息是第三方不可证实时的履约问题。哈特(1999)通过引入“复杂性”来试图为不完全契约理论找到基础,意图在极限意义上修正了GHM的漏洞。

然而,针对GHM模型的理论基础不牢固、过分依赖资产专用性以及采用零交易费用的再谈判假设忽视授权、权威和科层现象等问题的质疑,还是促使关注事后效率的第二代PRT模型的产生。哈特和霍姆斯特姆(2002)通过改变GHM模型两个关键假定,意图将关注的激励点从事前专用性投资水平转移到企业实际控制者的各种决策行为上来。哈特和摩尔(2004)更是从契约选择范围的角度内生地解释了契约的不完全程度。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PRT在仍然依赖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同时将其外生化,开始放弃原有的缔约环境外生、投资水平内生以及再谈判不能禁止等标准特征。

为了坚持新古典范式,必须保留信息对称和风险中性假设,而对事后有效率谈判的放弃使PRT走上与行为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哈特和摩尔(2008)不再像GHM模型一样认为契约的主要功能是鼓励长期投资,而把契约当作一种“参照点”,在竞争环境下签订的契约为双方的交易关系提供了一种关于各自权利感受的参照点,而事后交易不再是完全不可证实的,而是局部可证实的,证实的程度依赖于当事人的履约方式,而最佳的契约形式在保护权利感受的刚性与促进事后效率的灵活性之间权衡取舍。在引入参照点效应后,哈特(2009,2010)重新分析了产权的作用,并开始分析企业之间横向关系以及内部授权问题。哈特(2011)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参照点效应下的PRT的理论基础:①针对前期将契约视为参照点的研究侧重于事后效率低下且对不可撤回投资(noncontractible investment)不予重视,在排除再谈判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引入资产所有权和外部选择权进行建模,并强调了资产所有权有利于提高效率。②在“参照点”引入后对梯若尔(1999)等人的质疑的再次回应,指出虽然也许进行设计动态履约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存在再谈判时的效率损失,但必须考虑到存在不同或然事件不可有效区别的情况。这一点进一步证明,引入参照点的确在微观机制上使PRT更具说服力。

3.3 PRT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体来看,PRT立足产权激励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从强调事前效率到关注事后效率,从依赖资产专用性到关注行为决策,并且不断探索契约不完全的理论基础以求将其内生化的过程。PRT的转变基本上都对其初期GHM模型面临的质疑做出了回应,而参照点效应的提出更是明确地表明PRT向行为经济学跨进了一大步,使其走出了资产专用性附庸理论的角色,增强了其对复杂组织的解释力,从而完善了产权理论。

4 不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前景分析

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途径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两者的作用,价格机制起市场供求交易信号的作用,属于公共信息层面,同时,竞争机制是资源稀缺下造成商品资源流动的动力,只有确保竞争的充分性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而随着分工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加大到一定程度,人的有限理性就会出现,从而影响其对公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导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价格机制的信号作用可能会扭曲甚至缺失;利己的经济人假设必然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可分割准租金的存在、双边依赖关系、产权的易弱化也就意味着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出于对稀缺的准租金的追逐,交易各方必然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生产交易过程的非即时性意味着资产专用性投资必然以一种可以看作交易保证金的沉淀成本存在,使双方的交易由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进入双边垄断状态,双方的相互依赖也就使交易必然面临着被“敲竹杠”带来效率损失的风险。由上可推知,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三者的存在意味着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必然存在成本即交易费用。将每次交易还原成一种契约,则意味着契约是不完全的,并且事前事后都存在效率问题。

TCE和PRT同属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体系,也就基本沿着以上逻辑发展而来,然而对不同初始问题的关注和对改善效率不同途径的观点,导致了它们较大的形式差异和研究路径。但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姆森(2010)还将PRT的发展归为TCE发展的最后建模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最具争议的关键点作为切入口对两者进行理论融合探究是对不完全契约理论完善具有价值和启发的。

4.1 对契约不完全的理解 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相对于TCE一直停留在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出发,认为这导致了契约无法描述所有可能的或然状况,没有再对契约不完全进行深入解释与探讨;PRT虽然也是由有限理性出发,但它更进一步强调合同不完全的根本原因是可描述不可证实性,即第三方不可证实性,在PRT后期研究中更是内生解释了契约的不完全性。可以看出相对TCE,PRT对契约的不完全性都是定义在不完全的状态依赖上的,而且对契约不完全理解考虑了建模的简易性。那么,既然建模也作为TCE发展的必行之路,是否应该考虑像PRT一样逐步将契约不完全内生化作为共同基础呢?还是说它们应该继续引入其他复杂因素作为它们共同的建模基础呢?

4.2 对有限理性假设的理解 TCE和PRT都机会主义的矛头指向了有限理性:一是不可预见性,二是不可描述性或不可证实性。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契约的不完全性的来源是二者并存的结果还是其中之一即可引致?结合建模进行考虑,TCE尚未进行具体分析,视为坚持将两者并存,PRT则对仅考虑第三方不可证实性做出了尝试,却未能做出普遍性解释。故而,对有限理性的建模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采用引入其他外部因素与有限理性的某一方面结合分析,二是继续坚持不可预见性和第三方不可证实性的统一,后者也许更接近现实,但因为这会造成当事人对交易成本的主观估计的随意性从而加大建模难度,也就需要深入认知理性进一步分析当事人的决策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哈特对参照点效应的引入也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4.3 事前激励与事后激励 我们知道TCE强调针对事后效率损失进行适应性治理即事后激励,PRT则从前期强调针对事前效率损失进行事前激励转变为后期对事后激励的关注。鉴于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假设下契约不完全必然导致事前和事后效率问题都会存在,因此较多观点认为这可以成为TCE和PRT的互补之处。具体来看,事前效率的实现过程由于处于自然状态显现之前,且事前投资一旦实现就已经造成了难以扭转的总体效率损失,这种特殊性使其难以通过组织内部科层结构进行约束,最好的办法仍然激励相容原则,这也正是PRT强调产权激励的可作为之处。相对事前效率,事后效率的来源更为复杂,除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事前专用性投资,财富约束、收益不可证实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阻拦有效率再谈判的实施。而对事后效率的激励既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治理结构利用组织权威对机会主义进行适应性治理,也可以通过产权激励方式鼓励有效的履约行为。然而,鉴于这类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故而这也是TCE和PRT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137.

[2]聂辉华,杨其静.产权理论遭遇的挑战及其演变——基于2000年以来的文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7,(4).

[3]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转变[J].教学与研究,2011,(1).

[4]蒋士成,费方域.从事前效率问题到事后效率问题——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几类经典模型比较[J].经济研究,2008,(8).

[5]杨继国,郭其友.GHM模型的理论演化及其发展趋向[J].经济学动态,2004,(9).

[6]赵勇,齐讴歌.分立的治理结构选择——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思想评述[J].财经科学,2010,(1).

[7]Williamson, O. E., 2010.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Natural Progression," Journal of Retailing,86,215-226.

[8]Maskin, Eric and Jean Tirole. 1999. "Unforeseen Contingencies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6,83-114.

[9]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2008. "Contracts as Reference Poi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3,1-48.

[10]Hart, Oliver. 2011. "Noncontractible Investments and Reference Points", NBER Working Paper.

上一篇:特低渗透油藏水驱、CO2驱和水/CO2交替驱效果对... 下一篇:温拌技术在阳盂高速公路低温施工中的研究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