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界博物馆当梦想照进现实

时间:2022-10-30 11:43:20

行走世界博物馆当梦想照进现实

风靡全球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讲述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夜间守卫在工作的第一天晚上,突然错愕地发现: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起来了!它们如同被施了魔法般活灵活现地围绕在他身旁,开始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暴龙骨骼和匈奴人首领把博物馆的大理石墙面破坏,活过来的狮子和猴子四处觅食,珍贵易碎的展览物都危在旦夕……这或许是个童心未泯的白日梦,可也许当你在博物馆里漫步时也产生过类似的奇思怪想:那一个个静止的古代人物雕像和动物标本,会不会突然活动,走出它们被固定的位置,为曾经干枯的躯体重新注入活力?

博物馆,似乎是怀旧的最佳场所,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接触过去,在历史的氛围中回到过去的机会。但时至今日,它又不仅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者,因为已逝去的时光和事物,是人们认识现实的可靠参照系,在通向未来的路途上,人们总需要历史中得到休息,积聚力量,同时获得勇气。

历史虽已逝去,现在和未来才刚刚开始。

梵高美术馆—— 谱写梵高的一生

梵高是我们最熟悉的西方绘画大师之一。如果你是一名梵高“迷”,那就一定要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梵高美术馆体验一次“梵高的朝圣之旅”,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一次欣赏到如此众多的梵高绘画作品真迹。如果你对梵高不甚了解,但当你知道在世界最贵的10幅画中梵高的画占到了一半,你是不是也应该来梵高美术馆亲身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荷兰的梵高美术馆是唯一一座以梵高名字命名的博物馆。馆中收藏了凡高200幅油画作品、580多幅素描、7个速写本以及大约750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其中收藏的油画约占梵高所有油画的四分之一,梵高去世前两天完成的《乌鸦的麦田》和《吃马铃薯的农夫》也收藏在此。这都是原来由梵高的弟弟提奥的家属管理的,而后公开在美术馆展出。这里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展示梵高作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是了解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最好去处。

《向日葵》——独属凡高的花

在梵高的所有作品中,《向日葵》是其代表作。他一生创作了11幅《向日葵》,只有1889年1月创作的《花瓶里的14朵向日葵》保存在荷兰,其余的都散落在英、美、德、日等国的博物馆里。这幅作品中,梵高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色,让金黄的向日葵、绿色的花瓣、黄色的花瓶都展现出绚丽的光泽。整幅画面仿佛燃烧的火焰一般,强烈的色彩中充满了澎湃的激情。驻足此处,当与它仅有一肘之距时,你仿佛可以听见凡高的呼吸,感受到他的心跳,进入了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梵高的世界。那逼人的色彩、颤动的线条、强劲的笔触都在一次次地震撼着你的内心。

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确实如此,向日葵已经成为了梵高的象征;而金黄色也仿佛成了独属于凡高的颜色,他的《黄房子》、《卧室》等作品也都是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的。凡高用这些代表阳光的颜色表达自己内心沸腾的热情和渴望,让人们永远感动于他生命的激情。

梵高的向日葵其实是他情绪和心情的写照,每一朵向日葵都有着人一般的表情,高傲、颓丧、悲戚、愤慨;每一朵向日葵的姿态都是生命的写照,扭动着、释放者、颓废着。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上充分地表现出了自身情绪对画作的感染能力,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达到了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及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这一种表现方式成了现代艺术的新风向标,也是现代装饰艺术的主流形式,画作的绘画与用色手法受点彩派影响,改进了笔触的呆滞感,彩度极高的颜色伴随着流动而扭曲一如心境的线条,带给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梵高的这一表现形式直接促成了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诞生,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发展方向。

TIPS: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19世纪荷兰伟大的艺术奇才,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一个牧师家庭,曾在海牙作过画商,并在荷兰南部的纽南小镇作画。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广为人知且昂贵的艺术作品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地址:Paulus Potterstraat 7

交通: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乘2路或5路有轨电车至Van Baerlestraat开放时间:每天10:00至18:00 周五延长至22:00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光影下的伦勃朗

到巴黎不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等于没到巴黎,到阿姆斯特丹不去看伦勃朗的《夜巡》也等于没到过阿姆斯特丹。中国人可能不太熟悉伦勃朗,但如果告诉你伦勃朗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不亚于达芬奇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而《夜巡》是伦勃朗最伟大的作品,并且不论何时这幅画的真迹都只会在国立博物馆展出,是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你还会错过吗?现在《夜巡》被摆放在一个独立的展室中,占据了整个墙面,当我们静静凝视它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到画布上生命的流动。

国立博物馆位居阿姆斯特丹乃至荷兰博物馆之首。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它是欧洲第一座纯粹为展览而建的建筑,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博物馆除了收藏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外,还有几位荷兰画派其他大师的杰作,如维米尔、哈尔斯和斯泰恩等“黄金时代”的经典之作。他们与伦勃朗并称为荷兰画派的四大名家。除此之外,世界上最精美的玩偶屋奥特曼玩偶屋、最精致的以威廉国王命名的舰船模型,以及代尔夫特陶瓷精品都是国立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精品收藏。

传奇的《夜巡》

国立博物馆内最为知名的收藏是17世纪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的《夜巡》。如果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使伦勃朗一举成名的话,那么创作于10年后的《夜巡》则无可置疑地成为他的代表作。

这幅画创作于1642年,是一幅民兵卫队的集体肖像画。该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按照真人的大小,描绘了一队市卫队士兵在上尉的率领下,准备出发去巡逻的场景。画面光线反差鲜明,层次丰富,画中人物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但是,这一反常态的风格,对当时的画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原来,为了让伦勃朗画这幅画,画中的16位官兵每人都付给他100荷兰盾。结果他们在画中的位置、明暗、大小都不相同,由此引发了对画家的不满。伦勃朗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拒绝重画,于是他们把伦勃朗告上了法庭,从此再也没人找伦勃朗画群像画,画家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直到伦勃朗去世多年以后,阿姆斯特丹人才惊奇地发现,欧洲国家的著名画家都认可并在模仿伦勃朗的绘画风格,《夜巡》无价珍宝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画中的秘诀

在队长的号令下,整个队伍蓄势待发。旗手挥动着军旗,鼓手敲着鼓,卫兵们握紧了手中的武器。一个小女孩走在他们中间。伦勃朗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墨守陈规把卫队整齐地排列成队伍,而是刻画出人们行动中兴奋激昂的情景。伦勃朗通过一些明显的细节来体现这些卫兵是射击手,这些细节在光线的照射下被突出。小女孩的衣带上挂着一只死去的鸟,脚爪是射击手的象征,也被称为爪子。在副队长的黄色上衣中,阿姆斯特丹徽章的三个X和狮子拿着阿姆斯特丹武器的刺绣十分精细。画作中18个人的名字被写在背景高处的护盾上。伦勃朗还添加了几个人物,使画面更生动。这些卫队成员穿着最好的衣服,手持平时使用的武器,仿佛准备列队行进。强烈的明与暗的反差加强了这幅画的动态效果,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肖像上。

哪个人没付钱?

《夜巡》总共花费1600荷兰盾,16名卫兵每人支付了大约100荷兰盾。有些人多点,有些人少点,根据他们在画中所占的位置而定。只有一个人没有支付费用,就是鼓手。在众多人物中,据说旗手是伦勃朗自己的画像,而小女孩是伦勃朗的妻子萨斯吉亚的画像。

丢失的两个士兵

《夜巡》是为射击手公会大厅——位于阿姆斯特丹火枪兵城墙(现多伦酒店)拐角处的一座市民卫队建筑而创作。1715年,《夜巡》被移至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但由于展示该作品的地方太小,该画的四边各被裁剪掉一部分,裁剪掉的包括左侧的2个卫兵、顶部的拱门和栏杆以及台阶的边缘。

TIPS:

史上最“受伤”名作

多次遇袭派卫兵专门看守

《夜巡》这幅不朽的杰作在数年里都有卫兵专门看守。自从这幅作品在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展览柜中出现,已经遭遇过数次袭击。1911年,一位失业的海军厨师曾试图用刀割破这幅画作,但是没有得逞。1975年,一位教师成功用刀在画布上割出几道锯齿形的划痕。虽然后来画作被修复,但是,当时被割的痕迹仍旧很明显,这位男士后来被查明患有精神病,并最终选择自尽。1990年,一个男子又将酸性液体泼向画布,好在警卫及时制止了他,画作才没有被毁掉。

TIPS:

博物馆必看名作10+1

伦勃朗 《夜巡》、《犹太新娘》、《工商布会的稽查官》、《自画像》

维米尔 《厨娘》、《小街》

哈尔斯 《结婚肖像画》、《快乐的酒徒》

史堤 《圣尼古拉斯节》

阿威坎普 《冬景》、奥特曼玩偶屋

地址:Stadhouderskade 42

(停船处:Singelgracht,或乘16路电车,在Museumplein下车)开放时间:周二- 周六10:00 - 17:00, 周日13:00 - 17:00

卢浮宫——存在即是传说

提起卢浮宫,相信没人不知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原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7个门类。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米洛的阿佛洛狄忒(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她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发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女神雕像,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整个雕塑半裸,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法国重金收买后将其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后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活力与尊严的化身。

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在世界雕刻史及古典艺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米洛的维纳斯诞生已有2000多年,但站在她的面前,丝毫感觉不出她有“古董”的气息,她是那么美、那么纯,微微倾斜的身体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沉思,仿佛在等待。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丝毫没有俗媚和;在她面前,人们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净化灵魂、升华精神。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胜利女神)

卢浮宫的另一件镇馆之宝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胜利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女神的形象表现出古典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充溢着青春与生命的意趣,是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是爱与美的和谐圆融,是神与人的自然合一。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赞叹说:“这简直是真的肌肉,抚摸她可以感到体温的!”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巧妙结合,对于画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学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给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把一个生活中的人物作为油画的表现对象是从达·芬奇开始的。另外,肖像人物的表情捕捉得极为准确,实际上后来的画家在肖像作品方面没有超过达·芬奇的,达·芬奇是顶峰。

TIPS:谜一样的《蒙娜丽莎》

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蒙娜丽莎》似乎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自问世至今,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微笑之谜、身世之谜、真伪之谜、价值之谜、背景之谜、原型之谜、失踪之谜、死因之谜、遗骸之谜……如今,世界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是作为美来宣扬的,这是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 因为在中世纪教会给人们的观念中,人是有罪的,人是丑恶的,因此,那时人物肖像和人体是不作正面表现的,甚至基本是不能出现的,正面表现的只能是神。在表现神的作品中,如果非得有人的形象出现,人则是以罪恶、丑陋、低贱的形象作为神的衬托。文艺复兴运动是从宣扬希腊文化开始的,然后开始产生对人的意义的再认识,人的价值的认识。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体作为美去宣传,如维纳斯、胜利女神作为美的象征,以及人作为美术的正面表现对象,如蒙娜丽莎。西方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般是这样评论这些作品的价值——人性战胜神学。

地址:Cour Napoledn

开放时间:平时:9:00--18:00 周二及部分节假日闭馆地铁站:Palais Royal-Musee du Louvre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位于曼哈顿中央公园西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始建于1869年,所藏标本达3000余万件。与大都会博物馆遥遥相对的它绝不是枯燥乏味和稍逊一筹的,这里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丛林的动物,还有历史上传奇的英雄人物。在电影中,主人公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奇幻旅程。

这里也是纽约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四层的楼的展览囊括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几乎每个人都将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大人和孩子们一样都会对庞大的恐龙化石、大蓝鲸以及许多的文化厅留下深深的印象。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收藏品,展品多达1.2亿件,是研究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的资料宝库。其展出项目十分全面,从恐龙化石、模型、各种矿物到美国的印地安文物和海洋生物等等,包罗万象。展品包括无数保存完好的珍贵古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和海洋生物的标本,大量珍稀矿物、火星陨石、宝石等,还有一些展厅展示了人类最早的历史和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历程。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其科学、知识、奇观给人以无与伦比的难忘体验。这个博物馆特点是非常通俗,完全没有专业的内容,因为学科的专业交流和展示另有场所和方式,这里并不要求你得到什么具体的知识内容,但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亲近。这里,给游客架起一座与世界真理和奥秘互动的桥梁。你会慨叹,人短暂的一生和自然相比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艾尔米塔什(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美术历史文化综合性大型博物馆,规模宏大,藏品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它的藏品与规模可与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型的博物馆相媲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共有各类藏品270万件,据说如果把每件藏品拿起来看一下,需要27年的时间。

俄国历史上有几代女皇执政,有叶卡特琳娜一世、安娜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及叶卡特琳娜二世,王宫中也留下了她们的形迹。博物馆中专门展出了女王休憩用的闺房,闺房装饰精巧、华美,全部吸收洛可可风格布置,正中明镜高悬,屋顶和墙壁用众多曲线装饰,金碧辉煌,各种家具纤巧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洛可可艺术风格装饰珍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女王追求奢华享受的场面。

伏尔泰坐像

伏尔泰是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乌东为了塑造伏尔泰的形象,先后为他作了很多件头像、胸像。而这件坐像开始创作于伏尔泰去世前一年。这座雕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位80岁高龄哲学家的生前形象,同时对他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腻的表现。伏尔泰的面庞瘦削,但是他敏锐的大眼睛传递出内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着一种嘲讽的微笑。在这件雕塑面前,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伏尔泰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变化和活动着,在他的脸上焕发着永远清新的智慧。

欧洲深厚的肖像绘画的传统为乌东的肖像雕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人物外形尤其是面部外形的丰富而复杂的特点,通常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乌东非常善于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独特个性的外形特点,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人物情绪情感的丰富变化,并在生动的情绪刻画中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此外,他还善于把握住雕刻的整体气氛,注意将肖像雕刻和整个雕刻的气氛统一起来。乌东在肖像创作中的这些特点使其肖像雕塑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后人称乌东是使石像具有了精神和生命的大师。

不过,价值连城的藏品并非艾尔米塔什的全部意义所在。在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经历了建设的热潮、收购的痴狂、战争的破坏和浴火重生的喜悦。成就与失败、失去和拥有,所有这一切无不蕴含在那历尽沧桑却保持着勃勃生机的生命之中。这,或许就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真正的价值吧?

大英博物馆—— 遥远古国的神秘瑰宝

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它又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亚尼的死者之书》

(公元前1300~1200年),是距今3200年前画在草纸上的画,为长卷形式,依财富多寡分成数个甚至更多的段落。亚尼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幅画作为陪葬品放在亚尼的墓中,全长24米,用长达60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本书截取亚尼在死者之国接受生前善行和恶性审判的一段,为整卷画作中最精彩的部分,最有名的段落是“秤心仪式”。这幅作品,是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是众多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当中保存最好、最出色的,堪称古埃及美术中的极致作品,也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明白表现。

地址:Great Rusell St. WC1

开放时间: 周一—— 周六10:00 - 17:00

周日14:30-18:00 (元旦、耶稣受难日、五一、12月24日-26日闭馆)

票价:免费

TIPS:

《死者之书》

埃及死者在通向复活之路时,必须于棺木中置放《死者之书》。所谓《死者之书》,是记载死者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种磨练、审判、所需的咒文以及到最后获得永生的画卷,通常以草纸绘成。“死者之书”的基本历程为:离开肉体的“卡”或“巴”,在阿努比斯带领下,通过地狱及黑暗的试炼,来到诸神及审判官前,通过冥界之门,来到“冥神”奥西里斯面前,进行“秤心仪式”,随后搭乘太阳船,航向复活之路,并在来世过著与今生一样的美好生活。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罗塞塔石碑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

上一篇:小雅散文两篇 下一篇:短篇二题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