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22-10-30 11:06:10

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 要】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道出了目录学的本质任务,后成为目录学的宗旨。清末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嘉锡著有《目录学发微》一书,书中系统阐述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观点,对于章学诚的目录思想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继承和发展。

一、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

晚清时期,多数知识分子埋头于考订辨伪文字工作,考据风气占学术主流,以致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章学诚不附从考据风气,力图在学问上救弊纠偏,与考据、理学研究相对立,倡导揭示学术规律的目录学和经世致用史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的目录学理论和方法,建树非凡。

章学诚明确提出目录学根本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就是将各科各类学问分门别类开来,“考镜源流”即聚取古今学术发展史料,塑其源流,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古史目录学思想体系。“多数人都认为章氏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说更符合我国古典目录学的本质,说明了其目的、任务的实质。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古典学术,以至今日的文史学问研究中,十分重视其渊源、流派,而在学术实际中,某一学科的发展及成就,其发端、经历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录学是通过文献资料反映学术的工具,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就自然地成了它的主要任务。”[1]p142此后,目录学家便一致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宗旨,涌现了大量研究古典目录学的理论专著,试图总结弘扬我国目录学历史进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刘纪泽《目录学概论》,汪国垣的《目录学研究》,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等等,而尤以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系统条理,影响广大深远。

二、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目录学理论的继承

章学诚认为“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如徒为甲乙部次计,则一掌故令史足矣,何用父子世业,阅年二纪,仅乃率业乎?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2]p57他认为目录不只是简单的图书分类的方法,而且还是探究学术源流和发展的工具,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余嘉锡进一步提出“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账簿式之书目,盖所不取也。”[3]p3指出了目录学只有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目录学的意义,这正是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核心。

章学诚“其目录学思想的根本,就是目录应反应学术源流,揭示学术实际,为学术研究服务,并以此为核心去探讨目录学方法问题。”[1]p103余嘉锡将目录学置于历史文化长河中,探究目录学和学术史的种种联系,充分肯定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宗旨,提出“虽自〈通志·艺文略〉目录一家已分四类,继此枝分歧出,派别斯繁,不能尽限以一例,而要以能叙学术源流者为正宗,昔人论之甚详,此即从来目录学之意义也。”[3]p1准确论述了与学术史的关联。

(二)目录学理论的发展

余嘉锡首先从目录学的体例着手,将书目分为三类“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昔人论目录之学,于此三类,各有主张,而于编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则无异议。”[3]p2认为古人对此三类虽有主张,但都遵循探讨学术源流的宗旨。按余氏划分“属于第一类者,即有小序解题之书目。现存者如晁、陈书目,〈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之类是。” [3]p2 “属于第二类者,即有小序无解题之书目,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也。”[3]p6 “属于第三类者,即无小序解题之书目。现存者如唐、宋、明〈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书目答问〉及各家藏书目录皆是。”[3]p8他总结说“属于第一类者,在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属于第二类者,在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属于第三类者,在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以此三者互相比较,立论之宗旨,无不吻合,体例虽异,功用则同。盖吾国从来之目录学,其意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3]p11

对于篇目,余氏写到:“班固曰:‘刘向司籍,辨章旧闻。’又曰:‘爰著目录,略序洪烈。’后之论目录者大抵推本此意。章学诚又括之以二语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由此言之,则目录者学术之史也。”[3]p27由此可以认识到目录学不仅专指目录方面作用,而且在探究学术源流和传统文化方面亦有很大作用,于是他从文化史的深层出发充分肯定了目录学的学术价值。

余嘉锡通过对目录体制研究,明确了书目体制表现在三方面“综其体制,大要有三:一曰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二曰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三曰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3]p27对于三者是如何发挥辨章学术作用的,余认为,篇目有三种主要作用“使后人著录能载篇目,则按图索骥,不至聚讼纷纭矣。”[3]p30 “就其篇目,可以窥见文中之大意,古书虽亡而篇目存,犹可以考其崖略。”[3]p31 “凡有篇目可考者,望文而知其义,则各归之本篇。其无可考者,则以所出之书为次序。亦或意为先后,文义凌乱,无复条理。使目录皆著篇目,则无此患矣。”[3]p32所以余认为篇目之体,可以考一书之源流。

对于叙录,是用来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向读者揭示门径和提供方便的,对目录学及其他学术领域有推动作用。余认为“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向所作书叙,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扬雄自叙大抵相同。”[3]p34又说“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生平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故目录书者,所以告学者以读书之方,省其探讨之劳也。若畏其繁难,置之不考,则无为贵目录书矣。”[3]p38这是余嘉锡在考察了历代目录,并结合前代学者经验及其自身读书感受得出的认识,比章学诚的叙录思想更加深了一步。“今于诸家所作叙录,择其所长,去其所短,就考作者之行事、作者之时代、作者之学术分而论之。”[3]p38 “著作之时代明,则凡政治之情况,社会之环境,文章之风气,思想之潮流,皆可以推寻想象得之。然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乃有所凭藉,而得以着手。若并所生之时代不之知,则何从辨其学术之派别,考其源流之变迁耶?”[3]p49余氏认为只有了解了作者之生存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客观真实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动机,才能作出正确评价,达到辨章学术,考其源流变迁的目的。

小序之体,所以辨学术之得失也。“小序,意在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对于掌握和了解这类图书起鸟瞰全局的作用 。”[4]p40 “汉、隋志皆有大序一篇,为全书之纲领,其每一种后辄为一序,而每略每部之后又总而论之,皆所以辨源流明得失也。” [3]p60正因为小序在推阐学术源流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写好小序也是不易做到的。对于章学诚谈到“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2]p21余嘉锡深有感慨地说:“盖目录之书莫难于叙录,而小序则尤难之难者。” [3]p60

余嘉锡在对目录组成部分,尤其是叙录和小序考辨学术源流的功用进行了系统论述之后,使读者对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有了深刻认识。

余嘉锡在书中将类例单独设为一个专题论述,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学术与类例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目录学最本质的部分。社会在不断进步,学术也在扩大分支,目录类例设置方面势必也要跟着变革。余氏的目录类例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大胆创新。他在考察了类例源流后在看似繁复的古代书目分类中理出了清晰线索,得出类例设置要适应时展潮流而变,不可因循守旧盲目仿效前人的思想,“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决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而为五,为六。为八,为九,为十,为十二,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至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至欲返之于〈七略〉,无源而强祖之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之以为流,甚非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 [3]p150余氏在学术上坚持不墨守成规并且与时俱进的眼光值得后世学者的学习。

综上,余嘉锡以急剧变革的视角和不泥古的态度继承了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古典目录学本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目录者学术之史也”为中心的目录学体系,而且其严谨踏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还在激烈一代代的后学者。

【参考文献】

[1]李万健.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1.

[4]廖璠.“目录学学术之史也”——余嘉锡对目录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2(01).

上一篇: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策略研究 下一篇:主位述位理论发展历程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