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背后的隐忧

时间:2022-10-30 10:41:24

时隔两年再次见到史蒂夫·塔平,继《CEO的秘密》之后,他的第二本书《打造梦想企业》即将在中国出版。市面上记录中国企业家的作品汗牛充栋,讲的都是他们的事业怎样获得成功,这位英国人的观察角度却显得独特而珍贵——他更关注他们如何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对中国管理者来说,这个目标也许比做企业更加艰难。

人们常说“明天会更好”。许多企业家都对自己说“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最终会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我今天的努力可以让我明天更好——我会好好照顾家庭和自己、我可以让我的公司IPO上市,然后我就可以退休了”。 在访谈了100多位中国企业家之后,史蒂夫·塔平发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企业家达到了这个“有朝一日”——能对企业管理完全撒手、完全信任公司的日常运作甚至彻底离开企业。

绝大多数企业家面临的事实是:

许多中国的行业将在未来的10年、20年、30年持续增长;

一些企业家将努力打造优秀企业,但可能会在幸福、健康和生活方面付出巨大牺牲;

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牺牲可能无法换来预期的收益,届时他们将会灰心丧气;

最终,血水、汗水和泪水在多数情况下有可能换来的是更多的血水、汗水和泪水。避免在奔跑中途就“油尽灯枯”,为了看到“明天会更好”,那么就要从现在起,把每一天过得更好!

《商学院》:你在新书里采访了超过100位中国企业家,如果要按照特点进行分类,你觉得他们之间最大的群体区别是什么?

史蒂夫·塔平:最大的不同在于动机。最低档次的动机,只是赚钱;再高一些的,是让家人和员工都过上幸福生活;更高一些的,希望能让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的典范;最高的动机,则是造福全人类。

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些梦想所感染,这跟西方人的梦想非常不一样。我在采访西方管理者时,他们喜欢用数字来平静地回答,希望每一年得到多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中国企业家几乎每个人都想把公司做得很大,这种愿望极其强烈。

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的确是在一步步接近目标,但是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很少有时间跟家人相处,或者因为太过劳累而无法去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他们应该从过度关注公司业务中的状态中抽出身来。

搜房控股董事长莫天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告诉我们当今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出了怎样的个人牺牲:“我周一到周五在北京工作,然后周末飞到上海,与家人一起度过两天,这样,当我不在家时,我能全天24小时专注在工作上。”

我尊重他们的梦想,但是我感觉应该找到更适合的道路,以合适的节奏去发展,用一种新的方式来领导。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帝国的话,独自带动整个帝国的发展,会让企业家非常劳累,企业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应该想办法让全体员工去推动组织的进步。

《商学院》:你在书中认为,“中国企业家过度吸收西方管理系统”,你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体系应该如何建立?

史蒂夫·塔平: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处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如果一味跟随西方的阶段性理论,有可能无法获得预期成功。而且,很多他们认为重要的西方的过程性理论,其实已经不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但有些企业家不明就里地将其大规模地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我在这方面的一个梦想,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中西结合法”,用西方式的战略思维、发展路径和团队合作,加上中国式的努力投入和热情精神。

虽然中国企业家们的确有很多疑惑,但是他们的思维都很开放,我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改造企业:第一,建立信任系统,让企业运作得更快更好;第二,建立一个统一的梦想,带领员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第三,建立更加开放有效的分权体制。

《商学院》:书中提到的提高绩效的建议,第一条就是认为企业家应该把每天直接介入企业管理的时间降低到30%以下,这是不是太难实现了?

史蒂夫·塔平:这在目前中国实现起来的确有难度,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人才招聘和培养系统的不完善。很多人只关注眼前业务,眼光不长远,所以不可避免地缠身于日常业务中。他们需要找到一些高效的人才,建立一个5~8人的团队,大家分享着同样的思维、压力和追求,帮助CEO履行责任;第二,中国企业家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动行的人才系统,才能让他们胜任前面说的那些角色。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家每天有80%以上的时间是带着负面情绪工作的。人人都不喜欢这种状态,所以首先应该尝试着授权和分担责任。也许他们在授权过程中,合适的训练和渠道没有做到位,使得员工的作为无法达成他们想要的结果,导致事后他们可能又把事情扛回来自己做,这种压力和成本得不偿失。

《商学院》:在你的采访中,你认为谁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做得最好?

史蒂夫·塔平:我采访的中国企业家中大部分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平衡,也有一些做得不错,他们借鉴了很多国外经验,视野更宽阔。均瑶集团的总裁王均豪就做得很好,也许这跟他哥哥英年早逝带来的启示有关系。

上一篇:资源短缺的中小企业 如何玩转营销战略 下一篇:企业领导者是否 该与员工“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