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华:心奉尘刹 量尽“山田”

时间:2022-10-30 10:25:02

“怎么做好侨务工作?深入到侨最小的单元当中,讲掏心窝子的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就能做好侨务工作。”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张开华

认识张开华,是2007年他送女儿来南京参加艺术考试。适逢我和社长去连云港出差,张开华就搭了我们的便车。一路上他向我们热情地介绍了连云港的人文地理,让我这个第一次去连云港的客人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那一年,距离张开华参加连云港侨务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

那张“熟脸”,永远温暖

1996年,张开华从部队转业,适逢侨办从二级局升为一级局。初到侨办,张开华清楚地记得当时侨办只有6个人,人少事多,必然造成一个局面,一人身兼数职,他被分在人秘处,要干的事情却涉及到人秘、宣传、侨政等多个方面,这样一干就是两年。

2001年,张开华出任连云港市侨办政侨宣传处长,别小看这个职位,它是一个侨政、宣传、综合“三合一”(因当时侨外合署,一个党组,外办设有综合处,侨办就不能再设了),因为这个特殊的岗位,他去省里开会的次数多了起来,省侨办的熟人也越来越多。

张开华是一张熟脸,不只是因为他经常参加会议,还因为他是一个“笔杆子”。在部队的时候,张开华就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因为这个特长,他被调到团政治处工作,组干宣保四大块工作,除保卫工作没干过,其它工作他都干过,后来还担任团里的两任团委书记……1998年,全国首次提出招才引智概念,他也刚从市侨办人秘处转到外联经济处工作,处长把对外宣传和引智工作让他主抓。张开华敏感地洞察到引智是一篇大文章,同时一个人名引起他的高度关注,这个人就是美国和欧洲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博士,一个在心内超声学领域的世界知名人士,世界心脏介入大会年会副主席,他想如果能把这样的人才引到连云港,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动了不少脑筋,通过努力,机会终于来了。第一次引智活动的现场是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那天葛均波早早起床,他说这是职业习惯,手术前要做充分准备。其实心脏介入的手术对于葛均波来说不知做过多少例,但每次手术前他还是那样认真细致地做准备。葛均波的一言一行,张开华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认真细致严谨的作风,可以说影响了张开华半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张开华处处认真细致,从不马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葛均波的手术很成功,医院的同行投来钦佩和赞许的目光,同时对该市侨办的引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引智工作的成功抑或失败,让张开华对侨务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针对第一个引智工作写了实践总结,文章当时被江苏省《侨务工作通讯》刊用还加了编者按。

记住为连云港引智工作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成为张开华的一种习惯,过年寄张贺卡,平时打个电话。如今葛均波已是上海心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长江学者,但至今张开华还与葛均波、耿庆文、洪延康等医学、农业、水利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之后的几年中,连云港市侨办又组织实施了多次引智工作,每次引智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每一次引智结束后,张开华都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善于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的态度,才使连云港的引智工作越做越好。

张开华是一个喜欢“爬格子”的人,也很尊重“爬格子”的人。

2004年,初到江苏省侨办文宣处工作的杨大志就领教到他的“厉害”。有一次,张开华发给省里的是手写文稿,领导让他弄成电子文稿,他没有时间,就希望省侨办的人帮他整理一下,这事就落在了刚到文宣处的杨大志身上。杨大志还是执意要张开华把电子文稿发过来,最终张开华只得自己花时间整理了出来,这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后来,张开华参加省侨办的一次会议,他看到那次会议的宣传材料后,非常感兴趣,特别想知道是谁撰写的,当得知是杨大志写的之后,他主动找到杨大志,并且连连称赞文章写得好。后来有一次,杨大志带着海外的宾客去连云港考察,因为种种原因耽搁,迟到了约两个小时,以为要遭遇冷场的杨大志万万没有想到“张开华带着司机在高速上等了两个小时”,而且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弟,你一路辛苦了……”这让杨大志非常感动。

侨务系统的这张熟脸,都是从一件件的侨务工作小事中被人所熟知的。

量尽“山田”,只留沧海

2001年冬天,张开华到县区调研侨务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是朝鲜归侨,名叫张建省,50多岁的他没有妻儿,与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张开华走进土墙搭建的房子,看到了让他寒心的一幕:张建省老母亲睡觉的床上,竟然铺着芦苇编的席子,底下垫的是稻草,家里仅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摆着几个碗,墙四周出现多处裂缝,冰冷的寒风不时地从外面窜进来。

了解到张建省家的情况,张开华以最快的速度向省侨办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本来拨款的最高标准是八千,经过他的争取调整到了1万元,市县侨办配套的几千元和省侨办增加的钱,就被用来帮助张建省修葺房屋。因为张建省有腰伤,不能干重活,平日里基本没有生活来源,养家糊口很成问题。省侨办了解情况后开了特例,这笔扶贫贷款不要求归还了。

调研中听说张建省过去养过羊,有一些经验,于是准备帮助他实施波尔山羊饲养项目,希望能够通过养羊脱贫。但是养羊也并非那么简单,买羊、饲养、防疫、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落实,侨办办不了的事,张开华就及时请有关部门或委托村里的领导帮着落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建省一家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2009年,张建省的母亲去世,那天张开华又与侨政处的同志去他家吊唁,张建省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我母亲走得很安详,感谢你们让我母亲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年!”

明朝名相张居正推广自己的一条鞭法时曾经说过他要“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连云港市侨办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同样遵循的是这个意志。“把好三关,四级联动,扎实抓好侨务扶贫工作”是张开华在实施侨务扶贫项目中探索的体会和经验做法。工作中,张开华总是深入一线,深入到贫困归侨和侨眷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总是把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归侨侨眷找出来,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东海县侨眷李尚元,就是在一次次的深入调研中被发现的。李尚元一家五口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美国的哥哥每月寄来的生活费维持生计,家里穷得叮当响。

李尚元有养猪经验,养猪对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扶持项目。调研回来之后,及时找到市民政局反映情况,很快得到市民政局四千元的拨款,加上市里小额扶贫贷款7000元,李尚元养了几十头猪,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李尚元利用挣得的钱开了小店,生活渐渐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来,他又购来了联合收割机,利用两年农忙的机会收回成本,这之后他又购买了婚嫁桑塔纳,盖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快就脱贫致富了。今年他还打算再买一套房子。致了富的李尚元,总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在2008年市侨办组织的“帮侨困、解侨难、促和谐”手拉手结对帮扶中,他与东海县的贫困归侨侨眷结成了帮扶对子。

有一年春节前,李尚元的哥哥回国探亲,被分管侨务工作的副县长请去吃饭。饭桌上,他哥哥听说市里正在开展万人助贫济困活动,随手从口袋里掏出身上仅有的500美元,请县领导代他送给困难群众,县领导说不能,他动情地说:“你们侨办能在我弟弟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难道我这个哥哥就不能为家乡的人做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吗?”,情真意切的一席话,终于说服了县领导。回家之后,这个哥哥又让李尚元给同村的贫困户每户都送去一袋面、五斤肉,成为归侨侨眷扶贫济困的一段佳话。

此外,同县的还有一个贫困归侨侨眷徐允树,靠逢集卖皮鞋谋生。经过市侨办的扶贫资助,拓展到卖电瓶车,现在市里都已开了分店。2008年还和其他贫困归侨侨眷搞起了结对帮扶……

通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然后这些致富的人再和其他贫困户结对帮扶,就是这样,连云港的归侨侨眷脱贫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心奉尘刹,不求身利

为侨服务,就要离侨最近。离侨有多近,侨就离你有多近;离侨有多远,侨就离你有多远,这些朴实的话语,是张开华的心里话。16年来,他不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但他那颗为侨服务的心却始终没有变。

朝鲜归侨丁元福,患哮喘病多年,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房子又矮又小。女儿结婚后,女婿向他借了八千元钱,这几乎是他家的所有积蓄。就在两年前,女儿和女婿离了婚,借给女婿的钱也要不回来了,这使原本困难的家更加困难。丁元福觉得生活没意思,对未来失去信心。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开华领着侨政处的同志第一时间到丁元福家,和他促膝谈心。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这位归侨终于走出心理的阴影。临别的时候,他对着张开华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和老弟你聊完天,我心里特别敞亮”。

关注归侨的心理健康是连云港侨办侨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关注侨商的合法权益同样是他们的重要工作。

多年来,他和市侨办领导、处室同志,无数次协助侨商解决各种问题,要回投资欠款、化解拆迁纠纷,维护侨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为侨商挽回经济损失,赢得了侨的赞誉和信任。

“一举多赢”是张开华一贯的工作思路。2010年,连云港的“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活动,与兄弟省市侨办的做法有明显不同。在他的建议下,这一次侨爱工程的核心对象由归侨侨眷拓展到了普通老百姓,让侨和群众都得实惠成了他的指导思想。这次活动最终收到了“政府得口碑,侨和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名声”的社会效果。活动中,市归侨侨眷定点医院的医生在赴县区为侨和群众看病的同时,还对县乡医院的广大医疗工作者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工作交流,此举不仅推动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为市县乡医院的合作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他是个“拼命三郎”,也是个孝子;但为了工作,他可以不顾一切。

2009年,美籍华人谢政达先生和他的代表温婉玲女士来连考察,有意要捐钱给该市乡镇医院,但要求一定要实地考察后再做确定。就这样,张开华陪客人到东海、灌云、灌南三县考察。一路下来跑了近十家医院,第二天上午11时左右,他们正在灌云考察时,他的大哥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急促地说,老母亲快不行了,叫他赶快回去。这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让他一时说不出话来,但很快他就平静下来了,他跟他的大哥说了这样一些话:“大哥,我陪客人考察医院,暂时回不去,你要和我保持联系,实在不行了我再回去。”说完他又陪同客人考察,一旁的客人和省侨办的卢处长听到后,执意要他回去,但他没有回去,直到下午4点多考察完所有的医院,并把客人送走,他才赶回家。此前,他老母亲干家务,不慎跌倒,需要立即送医院,而他正在去县区的路上,张开华立即给妻子打了电话,并从朋友那里借了车子,请妻子把他母亲接到市里医院检查。后来他才知道,85岁的老母亲是因为吃药出了问题,要不是抢救及时,这个遗憾恐怕他永远都无法弥补。

“心奉尘刹,不求身利”心里装着侨务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就是张开华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16年来,张开华总是能从每一个细微的侨务工作当中提炼和总结出经验。十年前,他就率先提出“树创新意识,走大侨务之路”的工作思想,由此“大侨务”一时间成了侨务人的热词,运用频率最高。同时他提出在“大侨务”的基础上,构建“大外宣、大侨政、大外联”的工作框架,如今均在连云港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其中他提出在“对外宣传、联络联谊、交流合作”中注重“四个加强、四个突出、四个结合”的原则,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到侨务实践中,可以说凡是他做过的工作,他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能够立于侨务工作潮头的人,总能领略不一样的风光。有了多年的实践和工作的积累,张开华的视角更加宽广,目光更加敏锐,把握更加精准。他常这样说:“要在别人还没有去想去做的时候,先想先行先做,这样就能时时事事走在别人的前面。”工作之余,他喜欢研究和思考点问题。如东南亚华商资本流动及投资倾向研究、区域侨务工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国内侨务工作的发展走向及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等等。他说,“侨务工作没事现成的路径,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要从社会的大局、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找准目标定位,发挥潜能,扬优展长。”他还说,“社区侨务工作将是国内侨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抓住社区侨务工作就抓住了根本。”其实,张开华的很多关于侨务工作的理念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是科学的。

心奉尘刹,量尽“山田”。多年来,张开华一直行走在为侨服务的路上,一刻都没有停歇,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侨的眼中,他是离侨最近的人;在我的眼中,他是侨务战线的弄潮儿;在创新的路上,他是不断创新又不断出新的人。

上一篇:由美国之电看中国电荒 下一篇:微博改变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