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30 10:07:23

河北省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河北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近年来,还相继组织实施了新技师培养计划,建立了“燕赵技能大奖”和“河北省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遍得到认同,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河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一现状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完善的激励体系还有待完善。据统计,目前全省企业仅有技术工人100.7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只有4.9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8%。技师、高级技师所占的比例,与江苏等部分沿海省份以及全国企业平均需求相比低近10个百分点(江苏这一比例达到13%,全国企业平均需求为14%)。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冶金煤炭、建材建筑、石油化工、制药技术、纺织服装、商贸服务等重要产,业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的现象非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创新型河北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还不完善

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为大企业配套、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技能人才是中小企业产业工人的骨干力量,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河北省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工作体系还不完善。职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方面企业、政府和社会激励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力,另一方面激励政策和手段孤立、单薄,形不成合力。成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做强作大、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在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激励,二是激励不够。在一些制造型企业技术人才生活难以保障,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在一线岗位的机器旁从事操作工作的技术工人,别说激励就是连规范的用工都做不到。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技术工人大都在环境恶劣、强度大、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的条件下工作,使得技术工人不仅基本的生活难以保障,更面临人身安全隐患。另外一种情况是激励不够,造成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流失、断层。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普遍偏低,与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薪酬总体存在差距,而且技术工人的薪酬结构不合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激励不够,不能用心留人。缺乏长期激励。

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政府近几年始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针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状况,如果政府部门不要求企业重视就激励技术工人,那么技术工人便得不到重视,技术工人的队伍可能进一步萎缩:另一方面。如果要求企业重视激励技术工人,又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之嫌。这看来是一个没有第三选项的两难选择。但是,问题的实质并不在此。实质上是当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评价和一个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流动和竞争机制。没有这种机制即使是政府直接奖励企业和企业技术工人,也只是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社会激励机制。

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观念,是导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不少人一提到人才,想到的是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自觉不自觉地把技能人才排斥在“人才”之外。技能人才在企业里和社会上地位不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社会经济地位长期被忽视,这种对技能人才的认识偏见首先导致职业教育生源不断下滑,高级技能后备人才不足。

三、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应该是企业激励、政府激励和社会激励的三维激励或三种途径激励。企业激励的途径就是常规的激励技术工人,改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政府激励的途径是通过制定政策和调控企业的经济行为来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社会激励的途径是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建设来改变人们的偏见,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具体地讲,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组合式的激励模式,即依靠制度创新,建立由企业、政府和社会组成的“三元结构”体制与机制,形成全社会激励技术工人的集体行动。培育社会的重技术、重人才的观念和文化,改变单一低效的激励模式。

企业激励通过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股权激励、精神激励、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确保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政府激励通过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和鉴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推行高技能人才社会表彰、推行技术工人工资社会标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形成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评价和一个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流动和竞争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社会激励通过竞争激励、社会文化激励、社会舆论激励等方式树立技能人才观,给予技能人才应有的地位,让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企业激励、政府激励和社会激励三者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激励体系统一体。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系列化的激励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广大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点,依靠制度创新,建立由企业、政府和社会组成的一个组合式的激励模式,形成全社会激励技术工人的集体合力。实施系列化的激励政策,着重建立完善以下激励机制。

(一)完善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

坚持技能水平与待遇标准挂

钩,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企业在确定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时,要根据工作岗位对技能水平要求的高低、责任大小等因素,拉开工资档次,向技术岗位(工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凡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考核,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

(二)完善企业的奖励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办法,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对高技能人才在聘用、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城镇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互通的双职业通道。提倡在股份制企业实行技术入股。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依据贡献大小。通过奖金、期权、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组建多种奖励体系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重点表彰和奖励。

(三)完善企业的培训与教育激励机制

坚持培训与使用统一,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聘任制度,企业要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为其创造条件,发挥他们在技术攻关、实施精品工程、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技师研修制度、企业培训师制度。引导职工立足岗位、钻研技能、积极参与攻关项目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鼓励并支持通过出国培训(研修)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可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

(四)完善政府的评价激励机制

过去很长时间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评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坚持以创新精神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贡献和实绩为基础,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五)完善政府的市场开发激励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首先就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其次是要想办法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再次是设法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面向我省扶持的行业流动。最后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制度,定期公布有关高技能人才的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

(六)完善社会保障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高技能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应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薪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在研究统一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政策时,适当向企业高技能人才倾斜。

(七)完善社会的舆论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关于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来关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上一篇: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选择 下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