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一个梦幻般的国度

时间:2022-10-30 09:58:29

天行者声克的“家”

说起突尼斯,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对这个北非国家了解甚少,不过每个“星战迷”至少会说:哦,我知道乔治・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就是在那里拍摄的,天行者的家乡达度尼星球的外景,就取自突尼斯南部的奇特风光。的确,去突尼斯要是不到《星球大战》的拍摄地去看看,肯定是一大遗憾。我去突尼斯时,是从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开车,经过祖瓦拉后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这片影迷们早已谙熟的地方,寻找电影中熟悉的场景。

那是一处并不很大的地方,可就是在这里,西迪・德里斯(sldi Driss),那就是《星球大战》第一部中天行者卢克的家,全世界的“星战迷”都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对“星战迷”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如今,这里是一家小饭店,它所有的房间都在地下,进门的墙上用英文写着“星球大战”几个字,并贴有相关的一些电影剧照,让人们当即就能饶有趣味地将现实中的场景去对应影片中的情景。虽然这家小旅店是如此简单、简陋,甚至比不上一个乡村的家庭旅馆,但它独特、质朴的气息让人迷恋。

1977年,美国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准备为《星球大战》第一部选择一个理想的拍摄地时,他发现突尼斯南部的迈特马塔是拍“星战”的理想场所。这里距加贝斯二十来公里,由几个村落组成,不仅有殊异的风景、奇特的建筑,还有适合不同题材、背景的景点和城市,这样,卢卡斯便将《星球大战》第一部中神秘的达度尼星球外景,选择在突尼斯南部取景拍摄,这里地势起伏不平,寸草不生,宛如月球表面。

西迪・德里斯所在的迈特马塔地区,生活的主要是柏柏尔人。公元11世纪,由于阿拉伯人的迅速扩张,原先居住在突尼斯中南部的柏柏尔人被迫南迁,其中一部分居民迁居到今天的迈特马塔地区。这里炎热干旱,夏季气温高达四五十度,聪明的柏柏尔人便在松软的黄土地上开凿洞穴,挖一个大坑当做天井,然后在坑壁上凿洞用来居住。从西迪・德里斯不难看到,这种典型的洞穴式住宅一般分为两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以前,当地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现在他们仍居住在冬暖夏凉的穴居式住宅中,并将居所改成供游客住宿的小旅馆,大受“星战迷”的欢迎,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别有洞天的生活情趣。如果再吃上一份突尼斯特有的美食“库斯库斯”(cOUSCOUS),那就更是一种绝佳享受了。

我的午餐便选择在这里享用,坐在卢克的“家”中,主人端上来一份热腾腾的库斯库斯。这是突尼斯人的国食,我们称它为北非小米,它的样子很像中国的小米,也是浅黄色。实际上,北非很多国家的阿拉伯人都酷爱这道食品,它类似意大利的面食,是由小麦粉搓成的小粒面团,里面加上焖煮的牛肉或蔬菜,蒸熟后食用。我感觉它有些像在中国北方农村吃的农家饭,一大盆库斯库斯冒着腾腾热气,饭菜搅和在一起,吃起来非常过瘾。

也许正是由于西迪・德里斯的无穷魅力所致,1997年,乔治・卢卡斯带着250人的剧组重回突尼斯,深入到吐洚绿洲和塔塔因山脉继续去完成他的《星球大战》前传。像他一样对突尼斯南部风景着迷的还有其它著名导演,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夺宝奇兵》时,也来到这里选景: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拍摄荣获奥斯卡9项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时,不仅选择突尼斯的大漠、盐湖作为影片外景地,还把当地热闹的街道当成战时的埃及首都开罗拍进影片中。

众多英美大片在突尼斯的拍摄,给这个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影响和利益,突尼斯政府旅游部门对国外媒体更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后来我们驱车来到突尼斯城时,突尼斯旅游部长、突中友协副主席、世界旅游协会轮值主席提坚・哈代先生就亲自设宴接待我们,中国驻突尼斯大使刘玉和与众多在突尼斯工作的华人也出席了欢迎活动。

我单独采访了突尼斯旅游部长提坚・哈代先生,他说:“非常希望你们将突尼斯的文化、风景、历史等更多地介绍给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深入了解突尼斯,把突尼斯作为你们的下一个旅游目的地。”

中国驻突尼斯大使刘玉和也告诉我说:“突尼斯政府旅游部门非常重视这次活动,他们希望通过你们的报道和宣传,促进中国与突尼斯两国之间人民更多的友好交往。”

在欢迎活动中,提坚・哈代先生还特意谈到了他对中国的观感与印象,并热情地向我介绍中国旅游者到突尼斯如何旅游,他强调突尼斯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他说:“与其它阿拉伯国家不同,突尼斯的文化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加上突尼斯政府对民族、宗教政策所持的宽容态度,因此,突尼斯的文化融合了各种民族、文化的特性,能够相互尊重、宽容、理解。”

从加贝斯到突尼斯城

在利比亚的时候,我们的手机信号都被屏蔽了,连续好几天没法跟国内联系,搞得一些朋友以为我们遭遇了不测。后来驱车到突尼斯陆路关口时,便有了突尼斯电信的信号,我赶紧给家里发短信报平安。进入突尼斯的第一晚住在加贝斯,然后开车到突尼斯第二大城市斯法克斯,再前往第三大城市苏塞。这一路天气阴霾,细雨绵绵,苏塞的景致很有法国、意大利小城的韵味,雨后的城市空气清新,天气有些阴冷,但感觉非常舒适。

苏塞的古罗马斗兽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罗马帝国统治突尼斯近600年,罗马人同时将欧洲文明带到了突尼斯,他们在突尼斯到处修建神庙、竞技场、露天剧场,这些遍布各地的遗迹至今犹在。公元3世纪初,罗马人就在苏塞建起了一座拔地而起、凌空而立的

两个在《星球大战》拍摄地的柏柏尔人

(刘武素描)辉煌建筑――埃尔・杰姆竞技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福楼拜等都曾专程到这里观光,将它描述为“世界美妙绝伦的斗兽场”,“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这座可以与意大利罗马城内的竞技场媲美的建筑,高达36米,建有500个门,可容纳4万人,目前位列世界三大古竞技场之一。

这座竞技场围墙的高度是北京故宫城墙的五倍,在几乎没有什么高楼的苏塞城内突兀耸峙,十分醒目。场内周边层层拱廊相连,高大宏伟,气势庄严,让人行走其间感觉特别渺小。我拾级而上进入各层的观众席后,俯身向下看去,整座竞技场犹如一口平放的大锅,中间人与人、人与兽角斗的空地上,平展宽阔,壁垒森严,毫无逃遁之处。虽然现在满眼是残垣断壁,但我还是能从那些厚大石块砌成的墙基,粗大断折的花岗石圆柱上,依稀感受当年这座巨型建筑的规模和辉煌。看过电影《角斗士》的人们,更是能在这里回想起电影中那些惊心动魄的角斗场面,回味古罗马时代那些壮怀激烈、血雨腥风的故事。那一瞬间,我几乎忘记自己是处在北非的突尼斯,而以为自己身处意大利的罗马,或者远古的罗马帝国。

当地的居民说起这座竞技场来, 自然是异常自豪和骄傲。一位女学生对我说:“我们每天都经过这座竞技场,当然对它的历史比较了解。我们很高兴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座古迹。”

另一位女学生说:“它是一种象征和说明,它意味着我们这座城市非常古老,也说明我们这里的文化早就受到罗马人的影响。”

离开苏塞前往首都突尼斯城的途中,到处看到整齐的橄榄树林,突尼斯是世界橄榄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我们沿途驱车而过,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橄榄林,这里清真寺的高塔也不再是圆形的,而是长方形,风格迥异。我也注意到突尼斯人的生活非常闲适,路边的小店外总是坐满了聊天、喝咖啡的人。

我在突尼斯乡下旅行时,感觉有些像进入了法国或欧洲某些作家描写的乡村。阴冷的气候、并不明朗的天空和闲适的村民,时而路过一个满是白色房屋的小镇,时而经过一片茂密的橄榄林,时而看到放牧着几只绵羊的牧人,抑或看到路边披着深色毛毯的男人和各色花布的女人,我只想说,作为一个异国旅人来说,即使当地的景色非常一般,感觉仍然会非常美妙。

到达突尼斯城后的当晚,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请我们到使馆吃了一顿难忘的自助中餐,大使刘玉和特意从利比亚买来的白菜很受我们欢迎。第二天晚上,华为驻突尼斯公司的朋友又请我们吃了一次热气腾腾的火锅,气氛热闹得就像回到了中国,大家喝起二锅头,唱起卡拉OK,其乐融融。--

在突尼斯城内,我还有过一次小小的迷路经历。一天我与几个朋友到街上闲逛,忽然发现突尼斯城内还有古老的有轨电车,便沿着电车轨道慢慢前行,边拍照边一路欣赏宜人的景致。返回酒店的路上,我在人群中与朋友们走散了,考虑到当地很多人并不懂英语,我找了一家酒店,问了一下爱当地人,很快找回了我住的地方。

地中海边的“白莲花”

突尼斯如今是非洲经济较发达的一个国家,这里900/0以上的是阿拉伯人,其它为柏柏尔人、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伊斯兰教是国教,仅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尽管如此,在突尼斯的城镇中,人们现在穿传统阿拉伯服装的已不多见,这里的阿拉伯商人更是相当西化,不仅年轻人把西装、牛仔裤等作为日常服装,其社会上层及知识界人士也多穿西服。女性则基本上不穿长袍戴头巾,而是穿各种欧美流行的服装,即使身穿奇装异服的摩登女也屡见不鲜。其开放度与自由度可见一斑。

像中国人一样,突尼斯人十分热情好客,包括政府在内都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其旅游基础设施相当不错。目前,突尼斯全国的旅游饭店超过80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占35%,床位总数超过21万张。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各国是突尼斯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国。据官方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突尼斯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都超过500万,创汇超过15亿美元,近年来更是与日俱增。如今,突尼斯也与中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很多中国人也开始把突尼斯作为自己的旅游之地。

在中国驻突尼斯使馆我采访了大使刘玉和,据他说,目前在突尼斯的华人仅有20多人,每年到突尼斯旅游的中国人不过4000多人。他说:“突尼斯政府很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来,他们的旅游部长还表示要多开一些中国餐馆,这样能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提高,他们会更多选择到突尼斯旅行,感受这里奇异的风光。”

在突尼斯时,我也采访了一些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他们也对突尼斯的开放程度和美丽景色表示赞叹,觉得非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一位经营贸易的商人对我说:“我在这里适应得很快,觉得非常自由和快乐。”

另一位到这里学习的女孩儿说:“这里的中国人比较少,突尼斯人对我们非常热情,到哪里我们都很受欢迎。”而一位旅游者说:“我来这里工作的时间不长,但突尼斯的风景让我感觉非常亲切,觉得这里的景观层次非常丰富。”

突尼斯风景的丰富性及其文化的开放性,源于其悠久、浪漫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的建筑物大多为白色,掩映在绿荫蔽日的椰枣树、棕榈树和橄榄树中,犹如漂浮在地中海中的白莲花。希腊神话中传说尤利西斯带着船员在海中漂浮,他们看到这朵白莲花后就决定在这里扎根繁衍了。突尼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当时以航海经商著名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边建立了迦太基城,并发展成为强盛的迦太基帝国,如今的突尼斯城那时还是迦太基城近郊的一个临海小村镇。“突尼斯”这个名字,据说源出腓尼基人所崇拜的女神“塔尼斯”的名字。这位美丽的女神被誉为光明的象征,人们普遍认为她能给人间带来繁荣与幸福。后来,几经辗转变化,“塔尼斯”变音为“突尼斯”,并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

刘玉和大使说:“腓尼基人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至今还留下了迦太基城遗址,非常壮观、美丽。”

在腓尼基人之后,罗马人闯入这里,烧毁了迦太基域,给这个国家留下了更多印迹。公元698年,倭马亚王朝在如今的突尼斯城这里大兴土木,开建新城,并兴建港口和船坞,原来迦太基城的居民便迁居到这里。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的哈夫斯王朝正式定都突尼斯城,兴建了宏伟的宫殿、阿拉伯市场等,使突尼斯城成为马格里布地区的文化中心。如今的突尼斯城是一座阿拉伯古老建筑与现代化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城市,城市的一边是现代化新城,另一边是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旧城,新、旧城之间仅隔着一道古老的城门。

刘玉和对我说:“突尼斯是个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都在这里生活过,形成了突尼斯复杂、多层次的文化景观。”由此,大使解释了在穆斯林国家中,突尼斯为何如此开放的原因,他说突尼斯的妇女不仅有选举权,而且社会地位较高,突尼斯实行一夫一妻制,女人也不用围头巾。通过大使的介绍,我对突尼斯有了更多了解。

从古代人竞技战斗的场地,到幻想中外星人征战的地方,突尼斯的风景融合了历史、人文与自然的神韵,充满浪漫、神奇、梦幻的色彩。从突尼斯南部沿着地中海一路向北行进,途中许多不经意问看到的建筑和景色都会令人赞叹不已,印象深刻,那些以蓝色调为主的咖啡馆、海边的现代雕塑公园、绿树成荫的橄榄林、悠闲唯美的港口步行街,都让人感觉别致生动,韵味无穷,意犹未尽。这也难怪有人说:在突尼斯不用任何特技效果就能拍出广阔、丰富的景观。而从《星球大战》等大片拍摄后,突尼斯政府就为国际电影拍摄提供了很多特权,近年来更在国内兴建了面向世界的电影摄制中心――电影城哈马麦。一部《星球大战》给突尼斯带来的影响和效益,也许怎么估价也不为过。而我感觉突尼斯真是个值得再来游览的国家,超乎我对一些北非国家的想像。

上一篇:哑行者笔下的英伦风情与故国之思 下一篇:马人客戎与《马人》主人公卡德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