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调的传承与拓展

时间:2022-10-30 09:13:10

摘要:永年西调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自清末传入永年后,不断地受冀南方言和河北剧种的影响,进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从其产生至今的近两百年间,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永年西调在唱腔、曲牌、伴奏乐器等方面均已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本文试阐述永年西调的历史传承脉络及其发展状况。

关键词:永年;西调;传承;发展

永年西调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又称“三搭板”(因为该剧中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定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北邯郸、邢台、河南安阳及山西晋东南地区。在河北邯郸地区如永年、广平、曲周、大名、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地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追溯永年西调的产生,与山西上党梆子密不可分。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是个古老的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流行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而得名,清嘉、道年间已被官方认定为“大戏”。清代是上党梆子繁荣的盛世,班社多如牛毛,这些班社为了生存,纷纷走出太行山,把上党梆子的种子撒到四面八方。清咸丰年间,就有上党梆子班社东出太行在河北各地演出过。上党梆子在其盛行流传过程中又分为两派,一称州府派,流行于泽州府一带;一称潞州派,流行于潞安府,永年西调则承袭自潞州派。清光绪三年(1877),山西上党地区连续三年大旱,戏班活动极为罕见,这个时期,上党地区是不能再唱了,也因此而促成了上党梆子的外传。永年籍布贩子老宏,与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上党梆子“三义班”取得联系,资助该班经潞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因路途遥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仅剩二十余人。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是张魁和田书德,前者是花脸演员,后者是旦角演员。转年光景稍好后,艺人们纷纷返回原籍。田书德因家中没了亲人,河北观众又恳切挽留,就留下来设帐授徒,精心传艺。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三批艺徒,第一个科班设在申老永家,徒弟以“宝”字排名,共40多人,第二个科班办在永年县北社村,徒弟以“旗”字排名,也有40多人,第三批仍在申营村开办,徒弟以“水”字排名,30多人。在永年西调的产生及传承历史中,田书德可谓是功不可没,它为上党梆子的传播及永年西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就葬在河北鸡泽县孔堡村,墓前的小石碑所刻铭文是:泽州府望城头戏祖田书德之墓―――民国七年。

从本世纪初到五十年代,永年西调艺人曾五次较大规模的广收各个行当的艺徒,先后共达百余人,一时间呈蓬勃发展之势,随着西调影响的日益扩大,常有外地演出团体邀请西调艺人前去授艺。如田书德曾到馆陶、鸡泽等地教授徒弟,对西调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开始了与外地剧种的艺术交流。在三四十年代,西调很多艺人就曾应邀到石家庄丝弦剧团授艺传戏。在教授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博采众长,使西调更趋于完善。四十年代之后,西调的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除永年以外的曲周、鸡泽、馆陶、肥乡、大名、广平、成安、磁县、邢台、沙河,以及豫北、鲁西、晋东等地皆有影响。1955年,成立了河北唯一的永年县西调剧团。但是二三代艺人正值扛鼎,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调,吸收了一批又文化的青少年入团学习。这些学员在随团学艺和艺术实践中,认真地继承了西调艺术传统,和老艺人一起,推动了西调音乐的改革,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知识分子进团和演职人员一起,对西调的剧本、音乐、表演进行了系统的继承、改革和整合,尤其是丰富了女生唱腔,从而使西调的音乐发展有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全省汇演,使西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永年西调擅长演出朝代大戏,场面宏大,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但在西调长期发展过程中,除继承原上党梆子剧目以外,又搬演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还自编了许多新剧目,共达五百余出,经常上演的约有百余本。永年西调原属于多声腔,含昆、梆、罗、卷、黄,在这方面永年西调与上党梆子相同,大约是乾隆中期(大约1765年),上党梆子已然发展成为具有这五种声腔同时演出的舞台演出规模了。

西调属于板腔体,唱腔旋律与上党梆子同为徵调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构成不同的板式和不同的唱腔风格。在上党梆子的板式基础之上,西调的发展为繁复多样,成本成套的板式结构。常用板式有[大板][长皮][慢板][四六板][花腔],这些属于基本板式;另外还有[垛板][读字韵][一串铃][葡萄架][靠山红]等辅助板式。其中主体板式里,[长皮]还可分为[紧长皮][慢长皮];[慢板]还可以分为[大慢板](又称[霸王鞭])[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可分为[慢四六][快四六];[花腔]可以分为[大花腔][小花腔][满字花腔][长皮花腔]。其中[四六板]一板一眼,4/4拍,是西调最常用的基本板式,既工于叙事亦可抒情,在实际演唱中,因演唱速度变化,又有快慢之别。

在行当方面,在上党梆子中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而西调素以男腔(红脸门)为主,善于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粗犷奔放。西调男声唱腔风格很有特色,常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级进,音域宽广,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相比之下女腔既少又单薄,1954年,西调有了第一代女演员李爱珍、吴素琴等,并且随着表现题材的扩大和一些以女主角为主的新剧目的引入,从而使女声唱腔得到了发展,音乐工作者在传统西调音乐基础上,丰富了女声唱腔。

在表演上,西调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还开创了西调的武戏,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西调使用的曲牌有丝线曲牌和大笛牌子。由于永年是吹歌之乡,民间鼓吹乐盛行,所以西调吹奏曲牌亦受其影响,西调使用的锣鼓点,除部分沿用上党梆子和学习其他剧种外,有其自身明显的演奏特点。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分为两类,一是弦乐类,二是打击乐类。其中弦乐类的头弦锯琴是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杆较短,琴弓较长,琴筒一般用楸木或桐木制成,蒙以桐木板,琴弦传统以皮弦制成,现多为钢弦,另外还有类似京胡的土京胡作为二把,三把为低音葫芦,形似二胡,扁筒长杆,低沉浑厚,其他有二胡、笙、三弦、中阮、唢呐等。打击乐有板鼓和小战鼓,另外还有锣、镲、手锣、梆子等。解放后,为了增强永年西调音乐的表现力,还增添了二胡、笙、大提琴、三弦、中阮等乐器。

在永年西调产生至今的近二百年来,一直在永年这片土壤上发展和繁荣着。为当地及周边的人民提供者重要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永年西调汇集了当地艺人们的智慧与辛劳逐渐成为了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但最近十年来,由于受文化多样性和市场低迷的影响,戏价下滑,从业人员减少,一些典型的剧目和艺术特色迅速衰减,呈现着衰落和濒危。目前对其进行保护性传承,确保其生命力的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西调简述.徐扶民.永年县文化馆

[2]/wiki/《清河桥》

[3]濒临消亡的永年西调.河北非遗保护网. 2009.11

[4]永年西调.邯郸文化网.

此论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永年西调的传承与拓展的系统研究》

课题编号SZ2010812

上一篇:艺术创作的异化与美 下一篇:声乐学习中性格与动机兴趣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