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

时间:2022-10-30 07:56:33

略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继学习、在其知识的“生长”迁移方面也有着持续作用。它能促使学生在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外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以及发现规律的兴奋。

可见,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因此在情境创设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思维的火花。

案例: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

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

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

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也起到了作用。

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也只有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才会变的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呈现出勃勃生机。

案例二: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提出先测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层数,即得楼高,教师给予了该生充分的表扬。有的学生提出用氢气球拉一长皮尺,升到楼顶进行测量。此生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另外,学生还提出许多其他的办法。教师问:“今天阳光明媚,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身长与影长有什么关系?可不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相似。”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他们找了一根木棍,又测量又计算,求出了楼高。教师选择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的好习惯。

三、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对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信息不仅有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影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形式的信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把抽象变为具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在进行“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学时,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但这节课的内容单凭学生想象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演示了变化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积随着底边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安排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学教程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单纯说教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操作和观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的同化新知识。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