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莫言,某种意义上就是读懂中国

时间:2022-10-30 06:36:52

读懂莫言,某种意义上就是读懂中国

莫言这个名字,在大学,在建筑工地,在书店,在菜市场,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响彻。这颇与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待遇相似。

正所谓“忽如一夜秋雨来,千树万树粉丝落”。当年的余秋雨拥有的粉丝绝对多于后来的易中天、于丹。那时节,上至鸿儒下至白丁无不手捧《文化苦旅》,传说当时上海很多女人的手袋里除了钱包、口红就是《文化苦旅》。

其实,意识形态也是一个“手袋”,文化也是其中的一种消费品,而且很“耐用”,因为它是用以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审慎规避着那些“文化审判”和“精神鄙视”。

当所有人都在为“莫言”这个名字自豪、激动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作品呢?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涵义呢?

这位中国本土作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在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辨识坐标。然而,这个坐标未必不会沦为鲁迅笔下的某些人只用来“把玩”“赞叹”“咂摸”一下的美学符号。许多人昨夜尚不知道世上有“莫言”这个名字;一夜过后,“莫言”这两个字便如同荷叶上的露珠在他们的舌尖滚来滚去,仿佛是“莫言”的老相识。据说某些地方已经开始争夺“莫言故里”的称号,准备开发旅游资源;还有些人已经准备以捐赠的名义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莫言获诺奖的意义实在是很大,但以族人太讲现实的性格来看,带来的物质意义似乎远大于带来的文学意义,很多人根本不必去了解莫言到底是个什么人,写了些什么文字,做过些什么事——他们要的仅仅是“莫言”这两个字而已——莫言获诺奖带给他们的,是另一场物质的盛宴,而且与莫言无关。

鲁迅曾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笔者暗自揣测,这读者若是商人,看见的大约会是利吧。

其实,笔者希望莫言获诺奖,给中国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促进,而非仅仅让人们在“意识形态的手袋”里再添上“莫言”这个消费品。

上一篇:病文例举:绿色生活 下一篇:The Unexpected Nobel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