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糗”亦是彼“糗”

时间:2022-10-07 07:15:5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糗”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如:“糗死了!”甚至有好事者专门辟了一块地方,名曰“糗事百科”,网络天下糗事,专为博君一笑。现在“糗”已经成为“尴尬”“难堪”“失败”的代名词,其本义似乎已经被人遗忘,当我们翻开《说文解字》的时候,“糗”终于展示出了它原来的面目:“糗,熬米麦也。又干饭屑也。”

“糗”,音qiǔ,是形声字。米义,臭声,本义是指干粮或者米面成块糊状。《孟子·尽心下》中有记载:“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意思是,虞舜还是平民的时候,吃着干粮野菜,好像打算就此过完一生;等到他成为天子,穿着华美的衣服,弹奏着五弦琴,还有两位妻子照顾他,他也觉得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这里的“糗”就是做本义来解释的,指干粮。无论吃干粮野菜,还是华服被身,虞舜都能坦然处之,正如朱熹所说:“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圣人的性情,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糗”在虞舜这里,非但不“尴尬”,反而是果腹的生活必备物资,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糗”,已经和“糗”的本义相去甚远,此“糗”非彼“糗”。

而在方言中,我们也能寻到“糗”的身影,有的依然保留着“糗”的本义,有的则在本义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山东青州有一种名唤“糗糕”的小吃,是大黄米和红枣经过熬制后,加红糖而制成的一种糕点,这里的“糗”与本义糊状米面接近。

在济南人口中,“糗”字则大有天地。他们称用慢火以较长时间熬煮的糊状米饭为“糗饭”,这里的“糗”指由稀薄变稠厚的过程。人久待一地而无所作为,作“糗”,如:“我糗在这破地方,都十几年了。”磨洋工在济南话也叫“糗”,如:“他一上午他就这么干糗着,磨洋工!”故意执拗不语同样也可以用“糗”来表示,如:“你就糗着好了,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这些都是很形象的说法,我们把面条结成块状或成糊状,叫做面条糗了,而人长久呆着不动或者行动缓慢、闷头不吭声,不就跟面食放久了成糊状一样吗?

江苏泰州一带,“糗”又被赋予“干”“做”的意味,语体色彩为中性偏贬,如把东西弄坏了,会说:“谁让你不按说明书来,看,糗坏了吧!”批评现行教育模式死干蛮干,会说:“现在的教育,就是死糗,行不通的!”这似乎又在济南人“糗饭”这一动作感很强的语义上,抽象出一个更为具象的动作形态。

北京人管衣服皱皱巴巴不平整,叫“糗疙瘩”。

山东寿光把滑稽怪异的人称为“糗猴子”。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在方言中,“糗”已经由最初的“干粮或者米面成块糊状”发展出多个义项:有的保留了本义,如青州糗糕;有的在本义的基础上改变词性,如泰州话中的“糗”已经是一个动词;有的则改变了使用对象,如济南话中,“糗”可以指人的行为或者状态。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糗”的解释是:① 古代指干粮;② 动词,饭或面食成块状或糊状。还有两个解释是:① 形容词,不光彩,难为情;② 不光彩的事。“糗”为什么又有“尴尬”“难堪”的意思呢?细考量之,我们会发现其中的联系。

首先,不管是本义还是方言中的引申义,“糗”的语体色彩都是暗色系,属于中性偏贬、以贬居多。这和后来的“尴尬”“难堪”的语体色彩相同,所修饰或者所指的都是令人不愉快的事物。

其次,从表情达意来看也是说得通的。由本义干粮或者米面成块、糊状,即食物不可口,引申为不正常、不合规矩(糗猴子、糗疙瘩等),再发展到令人难堪、不愉快、尴尬,也是顺理成章,同样传递给听众一种极不舒服的情绪。

第三,从展示状态来说,两者也不无联系。面条糗了,是一种黏黏糊糊的状态;人磨洋工谓之“糗”,形象地道出了蔫蔫乎乎无精打采的神态;人处于出丑、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不也是进退不得、脑子一团浆糊的状态吗?从这一点来看,“糗”很形象地刻画了米面的糊状与人思维的糊状。

虽然在“糗”的本义中并无“尴尬”一说,但是从其本义和方言等方面来考察就不难发现,聪明的人们将“糗”字做了多么深入的挖掘和使用,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在人民口中幻化出另一番让人感叹的神奇。此糗与它的老祖宗虽貌离,其实神合,此糗亦是彼糗也!若生活中遇到二三糗事,不妨自嘲一下,开怀一笑。

上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下一篇:病文例举: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