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防治效果

时间:2022-10-30 05:43:03

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防治效果

茶蚜趋嫩绿性强,聚集于新梢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1]。茶蚜繁殖速率快,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无翅胎生蚜和少数有翅胎生蚜聚集在茶树嫩梢上。1支1芽4叶茶梢上的茶蚜可达300~400头,蚜数再多时,会有翅蚜迁飞[2],可使茶芽萎缩、枯竭,茶蚜排泄物“蜜露”会污染芽梢,常诱发煤烟病,受害茶叶制成干茶后色暗、汤混浊、带腥味,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3]。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蚜虫已产生抗药性,同时蚜虫和天敌一起被化学农药杀死。化学农药的施用污染了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4]。

在我国茶园中已发现其天敌有蚂蚁、食蚜蝇、七星瓢虫、中华草蛉和蚜茧蜂等,被蚜虫为害的茶梢会释放挥发性的互利素、茶蚜释放的利它素对后3种天敌具有显著引诱效应[5]。许多种蚜虫的蜜露可引诱寄生蜂在蜜露区域搜寻、停留,寄生蜂利用蚜虫蜜露定位其寄主,茶蚜蜜露在茶园中联系着蚜虫和多种天敌,是一种重要的接触性利它素[6]。云南已广泛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烟蚜茧蜂大量繁殖工艺技术成熟、繁蜂效率高[7]。本文拟在茶园释放人工繁殖的烟蚜茧蜂,探讨其对茶园蚜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为茶园蚜虫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

普洱市镇远县勐大茶园和宁洱县勐先茶园。

2.烟蚜蜂

取自当地烤烟生产中的烟蚜茧蜂繁蜂大棚。

3.试验方法

在普洱市镇远县和宁洱县相距200km各设一个区域,即烟蚜茧蜂释放区和对照区(不放蜂),每个区域选择50株茶树进行调查,每株茶树固定1枝1叶4芽茶稍进行调查。放蜂当天调查记录放蜂区和对照区蚜虫数量,同时放蜂区按蜂蚜比(雌蜂与蚜虫比)1:50比例散放烟蚜茧蜂[7]防治茶园蚜虫。放蜂后,每5天调查一次,记录放蜂区和对照区蚜虫数量,最后一次同时调查记录蚜虫和僵蚜数量(以蚜虫身体呈透明状或形成僵蚜为准)。

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防效的计算方法[8],根据放蜂区、对照区茶园蚜量,利用下列公式计算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防效效果:

虫口减退率(%)=[(放蜂前虫口数-放蜂后虫口数)/放蜂前虫口数]×100

校正防效(%)=[(放蜂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1.释放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放蜂前对照区蚜虫种群数量为8头/枝,放蜂区为13头/枝。放蜂后5天,放蜂区蚜虫种群数量29头/枝,对照区蚜虫种群数量23头/枝,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蚜虫种群数量差异不大。从放蜂后10天起,放蜂区蚜虫种群数量被控制在10头/枝以下,对照区蚜虫种群数量呈缓慢增长,放蜂后25天蚜虫种群数量剧增至145头/枝,释放烟蚜茧蜂可有效抑制茶园蚜虫种群数量增长(图1)。

2.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寄生率及其防治效果

自然条件下,茶园有少量烟蚜茧蜂,对照区自然寄生率7.7%。通过释放人工饲养的烟蚜茧蜂,茶园蚜虫被寄生率明显增加,放蜂区寄生率可达90%以上,有效抑制了荼园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明显减轻了茶园蚜虫对荼叶的为害。在20~25℃条件下,蚜虫从被寄生至羽化需要10~15天[9],放蜂后5天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控制作用不明显,防治效果仅22.4%,放蜂后10天防治效果为82.1%,放蜂后15天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控制作用显著、防治效果达90.0%。放蜂后20天,茶园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终有效控制了茶园蚜虫对茶树的为害(图2)。

三、小结与讨论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无公害和绿色产业受到世界各国重视[10]。茶园蚜虫主要吸食嫩叶,不仅降低茶叶产量,也使品质急剧下降。在云南普洱,茶叶是茶农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普洱茶种植规模在扩大,为防治茶园虫害,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致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增加,给品茶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同时还制约着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试验利用人工养殖的烟蚜茧蜂,在适宜时期按1:50蜂蚜比释放烟蚜茧蜂防治茶园蚜虫,放蜂区寄生率可达90%以上,放蜂后15天烟蚜茧蜂对茶园蚜虫的控制作用显著、防治效果达90.0%,最终有效控制了茶园蚜虫对茶叶的为害。从本研究结果看,利用烟蚜茧蜂可有效防治茶园蚜虫对茶叶的为害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韩宝瑜等.茶蚜在茶树不同部位上刺探行为的差异[J].植物保护学报,2001,(3).

[2]Han B Y,Cui L.Observation on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colonies of tea aphid and its main natural enemies and the preying eficiency[J].JoumalofFujian Tea,2003,95:13~14.

[3]胡江棱.茶园蚜虫的防治[J].中国农业推广网,2011,(7).

[4]郑光生.茶业盲目使用农药风险大[N].福建日报.2008.

[5]韩宝瑜 崔林.茶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捕食效应观察[J].福建茶叶,2003,(1).

[6]韩宝瑜,周成松. 茶蚜(Toxoptera auranti(Boyer))蜜露分泌节律及对多种天敌的引诱效应[J].生态学报,2007,27(9):3637~3643.

[7]杨硕媛 朱艰.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2010.

[8]吴兴富, 赵立恒, 魏佳宁等,. 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327~330.

[9]吴兴富, 李天飞, 魏佳宁等,. 温度对烟蚜茧蜂发育、生殖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0,21(3):192~198.

[10]林文明.茶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J].福建农业科技.2008,(2):65.

上一篇:关于线性临时占地复垦措施分析 下一篇: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要生态气候因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