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现代教育变迁

时间:2022-10-30 05:04:5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现代教育变迁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摘 要: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中提出“因信称义”等教义,以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倡导教育的改革,客观促进了西方近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教育影响更加的深远。

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欧洲现代教育

首先是意大利,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学校,另一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如以维多里诺,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主张学校的环境优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倡通才教育,并把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基督教信仰的形成。

在尼德兰,人文主义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代表性的教育家伊拉斯谟,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教育的批判。他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同时他比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在青年的头脑中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热爱学习自由学科;为生活做好准备;掌握基本礼仪。

在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教育家莫尔,主张所有的儿童均应平等受到良好的教育;重视劳动教育,第一次在教育史上提出把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成人也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教育。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现,但他们呈现出了一定的共通性。

1.人本主义。都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主张通过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2.古典主义。都提倡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典籍中汲取思想,为当时的教育实践所用。

3.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更加关注的是今生而非来世,体现浓厚的世俗精神。

4.宗教性。虽然抨击天主教会,主张用人文精神改造宗教,并没有提出甚至消灭宗教。

5.贵族性。由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因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 众教育。

二、宗教改革与欧洲近代教育

宗教改革使W洲的宗教势力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新教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如路德派和英国的国教,他们之间的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

1.路德派新教与教育

教皇利奥十世兜售“赎罪券”的事件作为导火索,马丁・路德提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的宗教与政治的主张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因信称义。第二是众信徒皆教士。第三,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第四主张政教分离。他的教育方面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以上思想。一方面因为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与众信教徒皆教士,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阅读《圣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很好地为路德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做了铺垫。另一方面路德主张政教分离与新的天职观念,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即教育权应该由国家掌握,同时由国家来推行义务教育。

路德派宗教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使近代教育在教会的控制下逐步向国家的控制下过渡。

2.英国国教与教育

英国的宗教改革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不同,它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折中性,体现出了国家与教会权力之间的一致的平等。

它主要强调教育是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团体办理、负责。同时注重英语教学,在社会生活中英语成了日常交往和表达知识的手段,这不仅体现了教育方法的改进,同时也体现了民族自尊心的增强,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3.天主教与教育

面对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反宗教改革运动。除了军事冲突外教育也是双方角逐的重要阵地。为了达到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作用,耶稣会致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而不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高水平师资的培养,同时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的军事化管理的培养方式。虽然天主教的教育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它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一种忠于天主教的信徒。

我们纵观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教育的影响,会发现它和宗教改革相比影响是比较小的。一方面文艺复兴的教育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贵族性,由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因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尽管反对教会腐败但却赞同天主教会的统一这一基础上”。

而宗教改革运动期间,不断的宗教冲突与战争,给欧洲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新教团体的出现,最终形成了新教与天主教两军对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只好妥协,走向了宗教的宽容。在双方妥协的缝隙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正好有了发展的生机,国家开始在这种僵持中权利不断扩大,国家控制着领导权的教育,成为一种避免宗教争端的世俗性、公共性的教育。

我们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宗教改革对西方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文艺复兴运动,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上一篇: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性 下一篇:巧用结尾,打造精彩的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