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分金山 第24期

时间:2022-10-30 04:56:41

金价上涨、储量增加,在中国最为成功的一家外资黄金企业与中方重分利益

黄金作为战略资源,不会轻易对外资开放。外资矿业公司囿于政策变化,常常被迫止步于中国金矿。

11月13日,贵州省贵阳市喜来登贵航酒店,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旗下的贵州锦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锦丰矿业)与其开采金矿所在的贞丰县,签署了长达十年的社区可持续发展协议。澳华黄金同时承诺,出资为超过125名贵州省政府官员提供在贵阳和悉尼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训。

这是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澳大利亚交易所代号:SGX,香港交易所代码:01862,下称澳华黄金)在中国少见地高调露面,尽管该公司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在中国最为成功的外资黄金企业。

自2002年起,澳华黄金获得地处贞丰的大型金矿锦丰矿业的勘探和开采权。这也为其惹来了不少质疑和批评。今年5月,澳华黄金及其他外资黄金公司被媒体质疑廉价圈占中国黄金资源,同时对当地没有任何贡献。媒体引用贞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领导的话称,国家的税费“就损失1.2个亿”。

11月12日,澳华黄金公司CEO杰克・科林(Jake Klein)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已经放弃了当地政府在此前西部招商引资时给予的减税和免税政策,以获得当地政府更大的支持。

尽管澳华黄金否认这是为了缓和压力,但据《财经》记者在贵州当地采访了解,该公司确实在努力缓和与当地政府的矛盾。

2007年后,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资黄金公司在中国勘探和黄金开采的限制。2008年7月,储量超过百吨的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采矿权进行招标。国家发改委负责招标的一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这次招标原打算允许大型外国黄金企业参与投标,但最终被否决。

痛苦的让步

锦丰矿业原称烂泥沟金矿,1986年被贵州省地矿局发现,但由于难以在选冶技术上获得突破,锦丰矿业迟迟无法得到开发。上世纪90年代,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纽蒙特黄金公司(Newmont Mining)等都曾对锦丰矿业进行考察,最终因经营成本高、当时金价较低而放弃。

1999年,澳华黄金前身中国矿业国际有限公司与当时负责锦丰矿业招商引资的贵州省政府接触,最终成为了开发锦丰矿业的外资合作伙伴。2002年,澳华黄金与中国方面合作成立锦丰矿业,共同开发锦丰矿业。

中国黄金集团总公司一位高层向《财经》记者回忆,当时中国缺乏能够开发锦丰矿业的技术,才给了澳华黄金机会。他称,如果再晚一两年,澳华黄金都不会拿到锦丰矿业。

据工商登记资料,锦丰矿业属中外合作经营公司,工商注册地在贞丰县,公司负责人为科林。澳华黄金无偿获得锦丰矿业85%股份,但是负责筹措进行银行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并提供所需技术、管理和人才等。中方以前期所做工作的成果、现有的全部勘探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数据库,以及与项目区域及扩展项目区域有关的其他权益作为合作条件,占15%的股份。

科林称,在贵州地矿局发现锦丰矿业时,约有近60吨的储量。2003年,澳华黄金开始了锦丰矿业的地下开采工作,在投入近3000万美元进行风险勘探后,锦丰矿业目前的储量已超过160吨,成为国内鲜有的超过百吨的大型金矿之一。

这是澳华黄金真正的金山,争议也由此而起。

据《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2001年4月30日签署的中外合作开发烂泥沟金矿项目的“合作经营合同”,按照当时国家及贵州省鼓励外商投资的一般政策,锦丰矿业可享有免征10年地方所得税、中央所得税“2年免征,3年减半,再延续3年减半”、至少免征8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免征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及其他的地方性收费、免征增值税和产品税、免征进口设备增值税和关税等八项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意味着澳华黄金在锦丰项目上享受着近乎“免费”的税收政策,也成为后来澳华黄金屡遭诟病的主要原因。2008年5月,贞丰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黄秀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抱怨,由于澳华享有优惠政策,光税费这块国家就至少损失掉1.2亿元。

《财经》记者还获得《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情况汇报》,按照锦丰矿业的生产计划及年度预算,锦丰矿业进入正常阶段后,“每年将上缴企业所得税约1亿元、资源税480万元、代扣个人所得税1000万元、水土保持费120万元,其他税费1000万元等,合计约1.26亿元。如再加上资源补偿费,每年税费总额约超过1.5亿元”。

科林则向《财经》记者强调,由于2007年锦丰矿业才开始出产黄金,获得相应的销售收入,澳华黄金事实上并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他还表示,澳华黄金已经放弃了这一政策。

2008年初,澳华黄金在年报中表示,已与地方政府原则上达成协议,修订锦丰的税项优惠待遇,以改善锦丰的基础设施。公告称,“锦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同意于2010年前,放弃以优惠税率缴纳所得税。本集团同意于2010年前,额外向地方政府支付相等于10%税率的金额后,适用实际所得税税率现为25%,与国家所得税税率相同”。

澳华黄金执行董事徐汉京告诉《财经》记者,“额外”增加的10%所得税,每年大约为3000万元,是上缴作为地方政府的建设专用基金。至此,锦丰矿业实际已完全放弃了所得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为了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只能放弃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科林告诉《财经》记者。他表示,否则公司很难取得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比如修建通往矿区的公路、电力设施等。

从贞丰县城到锦丰矿上,有一条大概70多公里的土路,路面狭窄,路况糟糕。据悉,贞丰县的主要官员已经下了“死命令”,要求2008年年底前要把这段路修好。据《财经》记者所见,虽然沿途有数处路段在开工,但要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完工的可能性不大。

利益重新分配

对于为何放弃优惠政策,锦丰矿业副董事长高荣表达得更为直接。“这个过程很痛苦。虽然我们有这些优惠政策,但在地方落实起来很困难。现在的确是金价涨了,大家看到利益了;可要是金价掉了,锦丰亏损了,地方政府补不补呢?”高荣告诉《财经》记者。

高荣同时还是中国黄金集团贵州分公司董事长和贵州省烂泥沟金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烂泥沟金矿公司)董事长,烂泥沟金矿公司为锦丰矿业中方股东。

在锦丰项目上,澳华黄金与中方股东最初持股比例分别为85%和15%,中方股份由贵州省地县三级政府共同持有。不过,这一方案遭到当时主管黄金工业的冶金部黄金管理局反对,其理由是该金矿的前期勘探有国家地质勘探基金投入。此后,黄金管理局撤销,成立中国黄金集团总公司。至2005年6月,中国黄金集团整体接收贵州省黄金公司,取得了入股锦丰项目的机会。贵州省黄金公司在并入中国黄金集团之前,曾对外宣称在与澳华黄金合营的企业中拥有当于5%股份的权益,相当于在15%的中方股份中持有33%。

2007年3月18日,锦丰矿业进行股份结构调整,澳华黄金持股比例减少3个百分点,降为82%;中方以烂泥沟金矿公司持有18%的股份。在烂泥沟金矿公司中,中国黄金集团占51%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贵州省地矿局占29%的股份,黔西南州黄金公司和贞丰县黄金公司共占20%的股份。黔西南州黄金公司和贞丰县黄金公司与中国黄金集团没有关系,是分属于州和县的企业。

除了上述股权变动,中方还可以直接获得销售收入的3%。按照澳华黄金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2008年锦丰矿业前八个月约4.4亿元销售收入计算,3%约相当于1300多万元。

对于这些调整,徐汉京承认,“这是一次利益再分配”。

过去五年,正是全球大宗资源商品的牛市,黄金亦不例外。从2003年年末时400美元/盎司左右开始,黄金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最高时突破1000美元/盎司,如今仍然维持在700美元/盎司以上。

如果简单地按照11月21日国际金价每盎司748美元计算,锦丰矿业储量的总值接近40亿美元。澳华黄金股份也从上市时的不足1澳元/股到2008年5月最高涨至8.35澳元/股,只是近期受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其股价又跌回3澳元/股以下。澳华黄金分别在澳大利亚和香港上市,2008年11月21日,其澳大利亚上市部分市值为7.8亿澳元,香港部分市值为40.8亿港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受澳华黄金之邀,在2008年9月完成了一份《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经济与社会影响调查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援引贵州省黄金局的测算认为,在锦丰项目上,中外双方的实际利益分配是35∶65。

不过,高荣认为这个比例更高,“加上税收,中外的利益分配比大概是44∶56”。

外资金矿窘境

澳华黄金绝非惟一一家试图与政府维系良好关系的外资黄金企业。另一家取得国内一处大型金矿开采权的加拿大曼德罗矿业公司(Mundoro Mining Inc,下称曼德罗矿业),已经为其金矿项目焦头烂额了三年。

1999年,曼德罗矿业与辽宁省地矿局下属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猫岭金矿。辽宁省地矿局以勘探开采权入股,占21%的股份,曼德罗矿业则投入资金,持股79%。与贵州的烂泥沟金矿类似,猫岭金矿由于属于难选冶矿,一直被当地政府列入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

“我们所拥有的辽宁猫岭金矿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金矿。”负责曼德罗矿业中国业务的包崇侃(Patrick Powers)告诉《财经》记者。

根据在2006年初的最新勘探结果,猫岭金矿的探明储量达到140吨,远景储量近260吨。

但随着2006年曼德罗矿业的采矿权到期后,国土资源部一直没有延续他们的矿权,曼德罗矿业只能对着这个大金矿望而兴叹。“我们进入猫岭的时候,只有很少的储量,但随着我们发现的储量的增加,人们的眼睛也瞪得越来越大。”包崇侃形象地描绘道,“不给我们延续矿权的理由则是质疑我们的环保工作。”

尽管如此,包崇侃仍向《财经》记者表示,曼德罗矿业将会继续争取猫岭金矿的运营权。“猫岭是我们的惟一金矿项目,而且我们已经在其中投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

更多的外资矿业公司,则囿于政策变化而被迫止步于中国金矿。200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黄金等贵金属的勘查和开采已由以前的“禁止外商投资”中调整到“鼓励外商投资”。特别是在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开发上,中国不仅鼓励外商合资、合作开采、选矿,在西部地区还可独资冶炼金矿,并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猫岭、烂泥沟金矿正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引资的项目。

2007年11月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黄金等贵金属的勘查和开采进而降为“限制外商投资”类,同时即便在低品位、难采难冶的金矿开发上,外商也不再享有独资的待遇。

国家发改委一位主管黄金产业的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黄金作为战略资源,不会轻易对外资开放。

对此,曾有多位外资黄金企业的高层向《财经》记者感叹,如今在中国拿到一个金矿太难。不少大型的黄金企业更是放弃了在中国的勘探业务。今年10月底,世界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关闭了其在北京的办公室,其中一个主要理由就是放弃了在中国的勘探业务。

“我们现在算是处境最好的了,其他(外资)都差不多快没了。”徐汉京也说。

一家外资黄金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业务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现有政策将黄金的勘察和开采降为“限制类”后,使得审批难度加大。因为并不明确所谓的“限制类”会以何种方式进行审批,更增加了拿矿的不确定性。 ■

上一篇:鲁能拆售启幕 下一篇:中国周边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