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30 04:27:44

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28例门诊就诊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及对症处置。对照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吸入丙酸氟替卡松;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44%(P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玉屏风散;中医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093-02

近年来,我国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部分患儿迁延发展为难治性哮喘或成人哮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自2008年2月以来笔者采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6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陈育智主编的《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2]、胡亚美主编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有关“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②反复发作咳嗽、喘息、气促、胸闷,与接触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③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④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临床症状缓解;⑤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128例,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3~14岁,平均(5.46±2.71)岁;病程5个月~6.2年,平均(2.9±0.7)年;伴有过敏性病史有78例;1~2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的有23例。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及对症处置。对照组在常规处置基础上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25~375 μg。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防风12 g,黄芪15 g,白术10 g,桑白皮10 g,前胡7 g,杏仁10 g,半夏10 g,甘草5 g。随证加减:肺肾气虚者加五味子;风寒束肺者加麻黄;大便秘结者加枳实、大黄;痰黄稠者加鱼腥草。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疗程。

1.3 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期间临床症状、疗效(每日、夜间哮喘症状)和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4]有关“支气管哮喘”疗效标准拟定:①痊愈:用药后临床症状消失,日间和夜间均无症状,肺功能正常,或偶有发作,但可自行缓解;②显效:虽然有发作但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③好转:发作次数减少,临床症状减轻;④无效:无任何进步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认为其主要病理环节是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及劳倦等因素,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所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证的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救方》,为扶正固表的名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易感风寒者,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而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5],黄芪、白术、防风具体抗过敏作用,能够抑制IgE的产生,有效对抗炎性介质,尚可中和变应原等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德育.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4):313-316.

[2]陈育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5-636.

[4]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 (12):747.

[5]张承烈.抗过敏中药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4):253-255.

(收稿日期:2010-04-27)

上一篇:自拟利咽解郁汤治疗梅核气64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外敷大黄芒硝散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