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迷失的童年

时间:2022-10-30 04:14:32

浅议迷失的童年

内容摘要:童年存在着危机,在经历着迷失的童年,童年偏离了它应然的轨道,呈现了实然不应有的残缺,本文描绘这种迷失的、异化的童年,力图回归诗意的童年。

关键词:童年 迷失 诗意

一.童年不应该是什么

童年有其独特的时间轨迹,它是生命进化史的浓缩,而这生命进化史是一条浓缩悠长的神秘河流,然而我们在饮用河中的水时,妄自添加了各种调味品,使童年丧失了本身面貌,陷入了迷失的森林,难以找寻回家的路,只能残缺地呈现不应有的样子。

1.快乐的机器工厂

机器的高效率,批量化生产,程序的有机化组合保证工厂的产品输出,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大供给。霍尔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医生、律师、工程师……”这种输入-产出的模式首先满足的是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儿童期是人类生命历程的起点,是获得完满人生的基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最基本需要是生理与安全需要的满足,以保证儿童作为社会发展基点,生命起点的有序发展。从这一思想出发,工厂生产了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从食品、服装到游戏、玩具,高端化、高品质化、贵族化、合成化成了这些产品的生产目标,换来的是儿童的多样化选择,品牌意识的渐增,远离原生态自然的悲哀,好奇天性的泯灭,儿童成了一个虚假快乐,按说明操作的机器人。他们所谓的选择是父母首次选择的二次选择,成人凭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主导着孩子的一切,其实他们也不过是社会完成的机器人,按照自己已获得的、习惯化的指令培养新的机器人。面对这样冰冷的机器工厂,看着这些穿着华丽服装,吃着麦当劳、进口食品的“幸福”儿童,笔者不禁要说,这不应该是童年的样子。

2.取媚的舞台表演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那作为演员的儿童在童年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戈夫曼在其戏剧理论中提出了表演、前台、后台、剧班、观众及印象管理等概念。儿童的表演本质就是给本我装上套子,戴上面具,在既定的程式化套数与惯常的动作中“演出”,演员与自我相悖。表演赋予个人角色,角色是个人在惯常的场景中所建构且认同的行为模式与认知态度。角色塑造着自我也成就了自我,角色不仅通过短暂的以分、秒计算的前台表演来塑造,也通过观众欢呼雀跃的喝彩来定格,更深层次的控制是内化的道德内容,角色认同。前台因制度、规范、权力的高度监督并乐于按程序一览无余地展示给挑剔的社会观众,演员为了博得观众的叫好,除了扮演好角色,还要费尽心机的形象整饰,以便迎合观众的心理场。儿童的这种取媚表演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生活主题,这是一种被规训的异化生活,一种没有真实存在感的生活。福柯权力的“毛细化”已经浸透于儿童生活世界的角角落落,印刻在儿童的自我认同中。终日戴着规训的面具,拖着驯顺的躯体,拿着惯常化、设计好的剧本,磨砺自己的记忆力,整饰自己的演技,穿梭于被规训的幼儿园、学校、后台的家园甚至空气中,只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社会大众“好孩子”的夸奖,这群听话,温顺的小羊在察言观色,小心行事的屡试屡爽中,逐渐抛弃了童真与童趣,丢弃了自由与个性的童年。

3.时空的优化组合

时间的绵延性,空间的扩展性为童年生活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可能。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甚至因为各具特色的兴趣班可延续至晚六点;场地覆盖了幼儿园不同的功能区。周末双休日除三餐时间,大部分孩子奔走于家长优化组合的社会培养机构,钢琴、古筝、绘画、舞蹈,真是你刚唱罢,我就登台,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家庭,这个孩子的第一乐园,充斥着各种喧嚣的催促声、喊骂声、哭叫声、悲愤的琴声。资源的优化利用,经济原则在家庭、学校、社会发挥的淋漓尽致,逼仄着儿童充满无尽美好的童年,那些爽朗的咯咯笑声消逝在老态龙钟的唉声叹气中;那些稚嫩活泼的小脸戴上了忧郁痛苦的面罩;那些专注发光的眼眸褪却成了游离灰暗的呆滞;那些激情昂扬的想象瘫倒在循规蹈矩的模式中。催产了三岁能诵百首诗,八岁钢琴音乐家等独具特色的儿童天才,是喜是悲,有待时间的验证。

二.童年应该是什么

面对童年不应有的图画,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纯粹的空气变得令人向往与迷恋。迷失的孩子焦急地找寻回家的路,借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来回归诗意的童年。

童年,作为人的生命初始,如同天上的彩虹一般绚烂、圣洁;童年,恰恰是儿童尽情嬉戏的自由、幸福时光――欢乐的童年只有快乐,我和小妹爱米兰两人在儿童游戏中渗透幸福,常常一道把蝶儿追逐;童年时充满好奇,常有意外的惊奇与发现,此时的心灵涌动着甘美之泉,溶汇了挚爱、深思和欢忭,决定了成人后的幸福感受;童年,又如同春天时含苞待放的草莓花,为了在夏季收获硕果累累的草莓,就不能任意糟蹋和摧残它――“莫动,为明天这般美景”;童年,带着神性的光辉,显着天赋的自由力量,有着赤子的心灵,这决定了童年是成人的精神家园,灵性之源及照彻一生的光源。

1.“我思故我在”的生命之爱

叔本华说:“我们的思想不能当别人的跑马场。”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儿童是从生命力旺盛的精卵结合体开始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开启,每一次的生长都是对世界的邀请,每一次积极探寻都是思想的碰撞与梦想的腾飞。童年的生命之爱,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运用自身内在的动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时,他才具有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乐趣来源于真正的积极;而真正的积极有赖于发掘和运用人的活力。”给儿童思考的主体性、自主性、自由性,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儿童释放其生命能量的教育与自由,尊重儿童的生命节奏,关怀儿童的生命体验,在儿童生活世界的观照下与儿童共同生活,发现并感动生命之美,追求生命的意义。

2.乌有岛般的游戏乐园

乌有岛是《彼得・潘》中的童年圣地,作者詹姆斯・巴里认为“作为成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梦,就是永远做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更加强烈,更加痴迷,以致常常使我们陷入一种梦幻境地,不能自拔。”成人在追忆童年,想做回孩子,再回到乌有岛去畅快淋漓的玩一把:一个小水坑可以是嬉戏探索的焦点,几只蚂蚁可以是孩子探寻动物奥秘的开始,一把椅子可以是疾驰的火车头,几颗豆子可以是一幅拼画……童年就是用这些奇思妙想的游戏编织成的乐园,游戏是儿童生活世界的蛋白质。儿童在乌有岛般的游戏乐园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友谊的珍贵,分享的快乐,规则的必要,童年生活的惊艳。儿童正是在游戏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想象力的放荡不羁

每一个儿童都有一双想象的自由翅膀,可以尽情驰骋在广袤的田野,畅游在浩瀚的大海,翱翔在遥远的天空。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儿童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缔造了童年的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儿童对纸的好奇,驱使他们探究纸的制造过程,带着无尽的兴奋与想象,他们用纸浆做鸟巢,通过给纸浆染色又做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瓶。看过《看上去很美》的人一定很难忘记孩子对妖怪的想象,上演了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争斗。那群可爱的小人们创意地把鞋带一根根接连起来,从不同方向捆绑妖怪李老师,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要连连赞叹孩子的纯真与想象。也很难忘记幼儿园孩子的画作,他们能就一幅画描绘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画中的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都鲜活生动;一个手偶也能展开许久的温情对话;一个小纸团可以想象成医生开给病人的药丸,他们身上散发着堂吉诃德的无限遐想与自为自乐。

4.顺其自然的耐心等待

“莫动,为明年这般美景”,流露的是尊重生命的节奏,童年是按其原始的生命韵律与节奏展开,舒展,是自然生命的生长,精神潜能的释放,在于儿童共同生活的世界里,唯有按其规律,耐心等待,学会顺应,学会尊重生命的逻辑,才能看到硕果累累的鲜红草莓,揠苗助长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然而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生命意识,凝结着生命的意义,涓涓细流般的舒缓恰是童年自身能量的酝酿。

三.结语

感性经验是理性经验的基础,大量的感性情感,经验的丰蕴才能推进理性的发展。给儿童一个开阔的空间,无为的制度,共感的情境,多样的材料,温馨的环境,率性的自由,让他们积极地创造出给人审美愉悦,心灵释放大的精神乐园,让童年成为情感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

[4](日本)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作者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诗歌中桃源意义流变 下一篇:《诗经》里的贺婚习俗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