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时间:2022-10-30 04:05:05

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较瑞替普酶(Reteplase,r-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瑞替普酶组(Reteplase组)和尿激酶组(UK组),分别予以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期病死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瑞替普酶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同时明显降低了其急性期病死率(P < 0.05)。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瑞替普酶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瑞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070-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而发生坏死[1]。采取何种方法快速开通梗死的冠状动脉,给予心肌有效的灌注,挽救坏死心肌,减小梗死面积已经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观察瑞替普酶在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期病死率,以探讨其疗效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共入选56例有溶栓适应证的、首次ST段抬高AMI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Reteplase)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5±6.8)岁;梗死部位:前壁心梗(包括前间壁)10例,广泛前壁心梗4例,下壁心梗11例,下壁合并右室心梗3例;发病至溶栓时间(4.1±1.5) h。尿激酶(UK)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4±8.2)岁;梗死部位:前壁心梗(包括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心梗3例,下壁心梗12例,下壁合并右室心梗4例;发病至溶栓时间(4.5±1.7) 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发病至溶栓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入选标准

(1)持续胸痛大于30 min,硝酸甘油治疗后症状无缓解;(2)年龄≤75岁;(3)心电图显示相邻导联2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前导联≥0.2 mV,且至少在一个对应导联上有对应性ST段下移>0.05 mV;(4)发病在12 h以内,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的12~24 h,而且仍有严重胸痛及心电图ST段抬高仍然明显者可入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无溶栓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1)可疑主动脉夹层瘤;(2)2~4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外科手术,有创伤史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等;(3)有出血性脑卒中史及颅内肿瘤,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4)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 > 180/110 mm Hg;(5)心源性休克;(6)有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1.4 治疗方法

(1)溶栓前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立即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凝血系列、肝功能、肾功离子、血糖,并查血型配血备用。(2)溶栓方法。Reteplase组:瑞替普酶18 mg(10 MU)溶于5~10 mL注射用水中缓慢静注(时间2 min以上),30 min后重复上量一次,注射时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UK组:尿激酶1 500 000 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3)两组均给予AMI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ACEI,部分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处理合并症。

1.5 观察指标

(1)胸痛减轻及缓解时间;(2)心电图:溶栓即刻记录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2 h内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心电图,观察ST段回落的程度和时间;(3)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4)溶栓前及溶栓后每隔2~4 h抽血一次测定心肌酶谱(包括CK、CK-MB和肌钙蛋白)至24 h;(5)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呕血、咯血、血尿及颅内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变态反应,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观察35 d内病死率。

1.6 疗效指标

冠状动脉再通的间接判别标准包括:(1)开始溶栓后2 h内胸痛缓解或消失。(2)开始溶栓后2 h内抬高的ST段回落≥50%。(3)开始溶栓后2 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4)心肌酶谱CK-MB高峰提前至发病14 h内,肌钙蛋白峰值提前至12 h内。上述4项中,在症状减轻的同时,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峰值提前最重要[2],符合(1)、(3)两项者除外,其余符合上述任意两项条件者均可判定为再通。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再通情况

Reteplase组冠状动脉再通24例,再通率为85.7%,UK组冠状动脉再通14例,再通率为50.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病例35 d内病死率比较

Reteplase组共死亡1例,UK组5例,均为心脏性死亡,无卒中性死亡和非心血管性死亡。Reteplase组病死率明显低于UK组(P < 0.05)。

2.3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本研究两组均有出血的发生,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出现变态反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包括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挽救濒死的心肌,保护心室功能。早期再灌注治疗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改善AMI患者的急性期和远期预后[3]。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在多数基层医院依然无法开展。而溶栓疗法作为经典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已成为基层医院首选治疗措施[4]。

临床资料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溶栓治疗中,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它对血液循环中以及与血凝块结合的纤维蛋白(原)都起作用,可能引起严重出血,而冠状动脉开通率较低,一般只有50.0%~60.0%[5]。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冠状动脉开通率可提高至70.0%左右,但其半衰期短(3~5 min),需要持续静脉给药。瑞替普酶是目前国内上市的唯一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与阿替普酶相比半衰期延长3~5倍(11~16 min)。据报道,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90 h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TIMI2级)为83.4%,而阿替普酶组仅为73.3%(P < 0.05),瑞替普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优于阿替普酶[6]。

本研究结果表明,瑞替普酶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5.7%,显著高于尿激酶组的50.0%(P < 0.05),而且病死率也低于尿激酶组(P < 0.05)。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动脉导管插入及其他侵入性治疗的使用明显相关,由于局部止血栓子的纤维蛋白被溶解,所以在溶栓治疗期间,必须仔细观察有创操作部位有无出血[7-8]。本研究瑞替普酶组各种类型的出血发生率为21.4%,与尿激酶组的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结论有一定局限性,且对预后的评价仅局限于急性期的预后。故期待今后大规模、大样本研究以确定瑞替普酶用于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更好揭示瑞替普酶在AMI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在院内溶栓治疗中瑞替普酶是一种有效的溶栓药物,具有给药方便、不良反应轻,为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提供了保证,必将逐渐取代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药物,尤其适用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9.

[2] Tiandrawidjaja MC,Fu Y,Westerhout C,et al. Resolution of ST-segment depression:a new prognostic marker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Heart J,2010,31(5):573-581.

[3] 胡洋,刘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方法及预后[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8):71-72.

[4] 龙雄,郑天勇,郭宇峰,等. 心肌梗死患者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NT-ProBNP的变化[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 (14):1073-1074.

[5]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85-915-02-02)研究组.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临床应用研究 (1138例)[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69-173.

[6] W.D. Weaver. Results of the RAPID 1 and RAPID 2 thrombolytic trial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Heart J,1996,17(Supplement E):14-20.

[7] Bassand JP,Afzal R,Eikelboom J,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line baemoglobin and maj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Eur Heart J,2010,31(1):50-58.

[8] Stone GW,Witzenbichler B,Guagliumi G,et al. Bivalirudin during primary PC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2008,358(21):2218-2230.

(收稿日期:2012-11-02 本文编辑:郭静娟)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IL—6的表达变化及其... 下一篇:低分子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综合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