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第7期

时间:2022-10-30 04:03:44

东皋①薄暮②望,徙倚③欲何④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⑤。

牧人驱犊⑥返,猎马带禽⑦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⑧。

【注释】

① 东皋(g ā 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 薄暮:傍晚。

③ 徙倚(x ǐ y ǐ):徘徊。

④ 依:归依。

⑤ 落晖:落日。

⑥ 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⑦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⑧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末唐初之际,曾三仕三隐,虽心念仕途,但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他弃官后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之风。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着这些并不认识的人,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

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了南朝的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

这首《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于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指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王绩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了薄暮中所见到的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他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诗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便会为它的朴素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美好。

另外,王绩的《野望》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对后来盛唐时期的山水诗有着重要的影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 蓓)

上一篇:辛夷坞 第7期 下一篇:语文课上的“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