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产儿“重造子宫”,900克男婴迎接生命神话

时间:2022-10-30 02:43:51

孩子在她肚子里待了26周就出来了,32厘米的身长,900克的体重,没有自主呼吸,生命濒危。为了保住这个几乎不可能存活的孩子,医生们为孩子“重造子宫”……

2007年6月1日,缕缕晨光照进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病房,照在婴儿熟睡的脸上,照在一位33岁妈妈慈爱的眼睛里,小小的病房也洋溢着温馨和幸福。

这本来是一对不幸的母子,但医生却为他们孕育了一个早产婴儿的生命神话。

如今,男婴茁壮成长,各项指标全部正常……

万箭穿心:8年的期待等来了个流产儿

1999年3月21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家住郑州市的刘芳和罗志强举行了婚礼。25岁的刘芳是一名中学教师,大她两岁的罗志强是一家公司的主管。因为工作都比较忙,两人就将要孩子的事放了放。

2006年的金秋,爱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刘芳的肚子里发芽了。兴奋异常的她眼含热泪将这个喜讯告诉了丈夫,罗志强更是乐坏了,工作起来特别有劲。他要多赚点钱,让妻子加强营养,平安等到小宝贝降生的那一天。

要做妈妈的幸福感日夜激荡在刘芳的心中,她常常把手轻轻地搁在肚子上,一次次感受小生命的悸动。日子在甜蜜和期盼中一天天滑过,不知不觉进入2007年春季。

心灵手巧的刘芳给孩子准备了很多小衣服,还亲手绣上花朵、动物,把母爱一针一线都织了进去。然而她还没来得及做完这些,命运就跟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2007年2月28日,刘芳突然有羊水流出,为了保住胎儿,在家人的劝说下,她一直在家静养。2007年3月25日,郑州市的天空阴沉沉的,不断飘落的雨丝让这个还在沉睡的城市显得格外冷寂。早上6时许,刘芳突然心跳加速、腹痛难忍,家人急忙把她送到郑大二附院。

此时,肚里的孩子才26周。从医学角度讲,足月的胎儿要在妈妈肚子里“生活”37周至42周;胎龄低于37周就是早产儿。不足28周的胎儿,连早产儿都称不上,只能叫流产儿,或者“无生机儿”,根本不具备在母体外生存的能力,存活的希望微乎其微。

在刘芳刚被送到医院时,她的子宫颈已经扩张,婴儿由包围他的膜囊带领着滑进了产道,已经出现流产症状,隐约可见胎儿的头颅。

郑大二附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小姝看到此情况,痛惜地对刘芳说:“33岁的你头胎生育,已属高危产妇,孩子恐怕保不住了,你要有心理准备。”

腹部一阵阵痉挛,刘芳不断发出痛苦的,但对孩子强烈的爱意依旧让她保持了神志清醒。她紧紧抓住李小姝的手恳求道:“大夫啊,这个孩子对我们夫妻来说就像命一样珍贵,求求你们了,说什么也要帮我们把这个孩子保住。”

此时,孩子的父亲罗志强还躺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早上5点多,他因肾结石疼痛难忍,没有惊动妻子,就偷偷去输液。听到妻子要流产的消息,罗志强觉得空气一下子骤然凝固,他怎么也想不通灾难为什么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拔掉针头,不顾一切地往医院赶去。

尽管医院极力保胎,但孩子还是选择了提前降临人世。3月27日凌晨零时15分,伴随轻微的“猫叫”,宝宝出生了。只看了一眼,医生们就惊出了一身冷汗――只见一个通体透明的小婴儿,弱小得让人心疼!

这是一个多么小的婴儿啊!绒发一根儿也没有,两只嫩芽样的小耳朵,紧紧贴在一颗桃子大小的头上,小腿只有大人大拇指那么粗。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他的皮肤还没完全形成,全身青中带着粉红,通体透明得像玻璃。透过透明的皮肤,婴儿身上的每一根骨头、血管都清晰可见,让人生怕一不小心,触摸着他身体的手指就能从这边戳穿到那边。

躺在产床上的刘芳清晰地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也听到了医生痛惜的声音:“体重900克,体长32厘米。”产房内外,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此时,大概是感觉到了喧闹和人们的触摸,婴儿紧闭着眼睛,大张着嘴,小小的脑袋拼命上下寻觅着,微弱的“猫叫”声更加细微了,看上去奄奄一息!

为防止其体表温度散失,李小姝主任没有按照常规给他擦掉胎脂,而是立即将其放到一个特制的保温箱内,带回新生儿ICU病房。

刘芳仿佛一下子坠入了万丈深渊,她的身体开始僵硬、发冷,她心里燃烧着的喜悦火焰突然熄灭了,一个期待天使的梦难道就这样在花开的春天被击得粉碎?

抓住一线生的希望!把流产儿送回“子宫”

“将孩子送到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吧,那里是郑州市‘新生儿危重症转运救护中心’,有一流的新生儿抢救设备。”李小姝主任祈祷孩子的生命之火能重新在那里点燃!

儿子要转院了,临走时,护士抱到刘芳面前,让她看一眼。一刹那,刘芳的鼻子一酸,眼睛立刻就模糊了,眼泪不断地流下来。此次一别,也可能就是阴阳两隔呀!

接到电话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张家洁匆匆赶到医院。看到孩子,张家洁心里震了一下,因为她知道,900克流产儿意味着什么―新生儿正常体重为2500克~4000克;出生时体重2500克以下的为低体重儿,1500克以下的为极低体重儿,1000克以下的为超低体重儿。而这个男婴,不仅体重超低,而且胎龄仅有26周。

一时间,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将头转向了张家洁。张家洁是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郑州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紧急时刻,同事理所当然地靠她了。

6年前,张主任曾和同事成功抢救过一个体重950克的早产儿,但那是个女婴,而且胎龄有28周。医学研究证明,胎龄小比体重低更危险,男婴比女婴的危险几率更高。窒息、低血压、脑室出血、败血症……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功亏一篑。这无疑是一次充满险滩、火海的长征!这副担子一旦挑起,实在重比千斤啊!

尽管如此,张主任还是没有放弃希望。“要保住孩子,就必须给他创造一个和母体子宫近似的环境,赶快腾出一间监护病房,彻底封闭消毒。”张主任果断地对值班医生和护士说。

“张主任,母亲的子宫为胎儿提供适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保温箱均无法达到呀!”一位护士问道。

“用开放式伺服远红外线抢救台,将抢救台的台温调到和子宫内一样的温度――37℃。另外,你们快去找来两台湿化器,将湿度定在90%。”张主任说。

“将湿度定在90%?”见医生犹豫,张主任解释说:“一般的早产儿需要的湿度为50%至65%左右,但这个湿度对‘流产儿’就太低了。如果没有合适的湿度,婴儿就会脱水而死。”

孩子被放置在为他专门营造的“子宫”环境里。“极早产儿”的全身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极高。这个全国胎龄最小的男孩能不能创造奇迹?

而此时,在ICU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儿子消息的罗志强觉得那么无助,孩子的命能不能保住,一切都是未知数啊!

温度37℃,湿度90%,“人造子宫”让这个皮肤薄得像一层保鲜膜、小腿仅有成人拇指粗细、双手就可以捧起来的幼小生命感到了些许舒适,他的身体微微动了一下,开始神奇闯关了……

张主任知道,流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不足,就会引起肺泡萎陷。而肺泡萎陷,就会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频发性呼吸暂停……事不宜迟,张家洁立即给孩子清理呼吸道,气管内滴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针剂“固尔苏”,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

孩子脱离了胎盘,就失去了营养的来源。为了早一点给孩子输送必要的养料,张家洁主张给孩子及早开奶。

“张主任,书上说,早产儿在产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可第一次喂奶。像这个胎龄只有26周的早产儿,这么短的时间内喂奶,他的胃肠道能承受得住吗?”一位护士问道。

张家洁说:“这个孩子和那些早产儿不同,他是在一个和子宫的温度、湿度相近的环境里面,喂养管就好比一根脐带,通过胃部直接将奶送到十二指肠,只要给他定量、定时、渐进式喂养,是完全可以消化、吸收的。”

护士照做了。每1小时喂1次,每次喂稀释奶1毫升,以后视情况每天增加0.2毫升。在喂奶的同时,医护人员还通过静脉输液,为其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以营养脑细胞,维护各种脏器功能。

怕孩子出现意外,护士们小心翼翼,倾注了全部的爱心:用呼吸机时,为防止感染,她们总是将手洗了又洗;用氧气,严格坚持“低浓度、小流量”,为的是不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

守候在病房外的罗志强一直没有离开,几米的距离,也许就是生死之隔!等待是如此的漫长,每一秒都是一种刻骨的煎熬。

百次死神的觊觎,百次爱心的深情守候

为救孩子,罗志强开始上网查询信息,凡是有体重900克早产儿被救活的报道,他全部下载打印。然后将这些资料送到医生手中,一次次鼓励医护人员:“我相信你们!”

罗志强的父母、姐姐,刘芳的父母、妹妹……所有的亲友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对坚强的夫妻,他们取出存款,送到罗志强手中。在与病魔争夺孩子的过程中,家人都成了战士。

但孩子的情况如何,依旧是一个未知数。就在家人和医生为孩子的命运揪心的时候,孩子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头颅彩超发现,孩子出现颅内出血,同时伴有心律不齐,情况非常危急。

张家洁立即指挥抢救,施以药物,将孩子的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上。有惊无险,孩子终于闯过了这一关。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张主任的心还是轻松不起来:由于孩子发育未成熟,造成各种机体功能衰弱,孩子在ICU病房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凶险。新生儿败血症、肺部感染、胃肠系统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衰竭等病症都可能出现。

张家洁和同事们日夜不停地守候在孩子身边,采取一切措施。第五天,孩子连续出现呼吸衰竭、肾衰竭等多脏器衰竭,身体水肿,不能排尿。而且由于孩子皮肤发育不完善,抽血、静脉输液等针刺过后,皮肤就会渗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令人不忍目睹。

而此时,还在郑大二附院的刘芳心急得发疯。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一想到自己也许不能再亲眼看一看孩子、不能对孩子说说话,刘芳一次又一次泪如雨下。同样,才当了5天爸爸的罗志强,望着抢救台上干瘪瘦小、周身青紫、插满管子的孩子,几乎听得见自己内心绝望的叹息声。

维护肾功能、静脉注射改善肾血流药物、周身抗感染,做完这一系列抢救措施之后,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张家洁和同事目不转睛观察着,一切都是那么非同寻常:对孩子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对医生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惊心动魄……终于,孩子的病情好转了,能排尿了,心律也稳定了。

到了第六天,通过X光拍片检查,张家洁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开始产生,可以撤掉呼吸机改用输氧帮助孩子呼吸。这一变化,让平日严谨的医生们兴奋得欢呼起来,看来是有希望了。

罗志强很想为妻子做点儿什么,将儿子的一点点好消息告诉她,转移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可一切都是那么的收效甚微,一切又是那么不可预料。一天后,孩子突然又呼吸暂停,触觉刺激、清理呼吸道等均无法恢复其自主呼吸,医生只好再给孩子上呼吸机,只能这样反复着……

在郑大二附院的刘芳,用笔记下自己的思念和所有的希冀――“独处时,摸着空空的腹部,想着咫尺天涯的儿子,我的头就像被流星撞击般瞬间爆炸,一股带着尖刀的气流穿过我的大脑、我的心脏,直击我的咽喉,泪水就这样如喷泉一样飞溅开来……”

母爱和医学的奇迹,稚嫩的生命回归春天

满月那天,刘芳第一次经医生“特许”抱起儿子。抱着儿子,她像抱着稀世珍宝,不敢用力,不敢呼吸,不敢动作……痛悔、自责、绝望里夹杂着希望,刘芳的心像是在油锅里煎炸着。

一天,护士忽然发现婴儿的胳膊、腿上多了大片大片的硬肿,迅速把情况报告给张家洁主任。张主任飞快地拿来一瓶维生素E按摩膏,轻轻在婴儿周身不断地按摩……

大约十多分钟后,神奇的转机出现了:婴儿身上的肿块慢慢消退了,气息也恢复了平稳!罗志强拉着医生们的手,竟一时无语,唯有泪千行。

通过医生们的努力,孩子在人们的盼望中一天天进步。随着小家伙渐渐度过危险期,张家洁将抢救台的温度和湿度渐渐调整到正常值上,环境湿度由最初的90%慢慢地降到了60%,这个湿度和正常产儿需要的湿度相同。

坚强的宝宝,给他的父母和全体医护人员带来了一次次惊喜:小家伙出生46天时,自己把医生撤过两次都没能撤掉的呼吸机拽了下来。罗志强手中的相机清晰地为儿子记录下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刻。

阴雨多日的天空突然放晴,太阳从云层外露出了笑脸。那些原本互不相识的患者和家属,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家人似的,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起来,刘芳更是热泪盈眶。

从儿子出生,刘芳就做出了一个决定:等儿子回来,一定要让他吃上母乳。在医院,她请同病房的病友帮忙,抱着别人的女儿哺乳,好尽早下奶。胀得生疼,用吸奶器吸奶时满头大汗,但她说:“为了儿子,再苦也要坚持!”

吸奶、倒掉,每隔3个小时一次,每次100毫升左右……儿子住院77天,刘芳吸出又倒掉的乳汁至少也有60公斤!

6月11日,出院这天,小家伙体重2100克,体长48厘米,从大家口中的“荷兰猪”长成人见人爱的“小帅哥”……

6月30日,按照预产期,这一天是小家伙出生的日子。医生给他做体检,体重2900克,体长49.省略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

上一篇:旧爱新欢 第20期 下一篇:摊开掌心握紧情,他为胞弟女友打造临终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