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生成发展的认知解读

时间:2022-10-30 02:31:39

谚语生成发展的认知解读

摘 要: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从认知视角解读谚语生成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人们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在谚语生成中就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基础,而隐喻则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谚语 体验性 认知 隐喻

一、引言

谚语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思和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因此,谚语的研究视角较宽,既涉及到民俗学又关涉到语言学,既有对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跨语谚语的对比研究。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认知观为解读谚语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在认知隐喻的框架内讨论谚语的生成和发展理据。

二、谚语生成的认知理据

(一)谚语生成中的体验性

体验认知观认为,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人类概念、思维、推理和语言形成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心智和意义表征都源于身体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感知经验(王寅,2014:506)。同样,语言活动与我们的身体体验也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的特征(王寅,2007:114)。话语产出和理解建立在人类身心对于客观外在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谚语必然继承了语言的这种体验特点。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日常活动或现象通过隐喻形式表述出来,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谚语。体验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谚语中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气候农事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1)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2)吃菱吃水鲜,吃藕隔宿甜。

(3)三碗四盆子及勿来一碗炖螺。

(4)羊肉勿吃得,惹了一身骚。

(5)金窠银窠及勿来屋里着狗窠。

(6)慢船抵牛力。

例(1)表述人们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知,大致意思是:端午节之前天气尚冷,此时冬衣不要收藏起来;即便过了端午,天气还可能会突然降温。例(2)的大意是:吃新鲜的菱才水嫩,吃藕就算隔夜也是甜的。该谚语的隐喻义是:做事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个谚语和嘉兴这个江南水乡雨量丰沛、水生植物多直接相关。可供食用的水生植物,动物类的河鲜也是水乡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例(3)的大意是:螺的味道鲜美,螺汤更是鲜上加鲜,一碗酱爆螺或是高汤螺触动的味觉是三四碗普通菜品远远抵不上的。我们知道,嘉兴以湖羊出名,湖羊吃水草长大,肉质细腻,水乡古镇的街头巷尾都能闻到红烧羊肉的香味。但是羊肉膻味重,有时候吃不上羊肉反倒弄得一身羊骚味就得不偿失了。例(4)比喻人没捞到好处,却惹了一身麻烦。例(5)在我国其他方言谚语中也经常出现,说明了谚语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关系;该句谚语意思是:外面再好的居住条件也不及自家住的舒适自在。嘉兴是“鱼米之乡”,旧时水道纵横,桨声G乃,人们出行和运输货物多靠水路。当船满载货物的时候质量就变很大,虽然速度慢,但是动量大。显然,例(6)也是源自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嘉兴方言表述气候农事的谚语也有很多。嘉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当地谚语准确反映了嘉兴地域的气候农事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

(7)五月黄梅好种田,错过黄梅勿种田。

(8)立夏晴,蓑衣笠帽满田塍,立夏落,蓑衣笠帽立壁角。

例(7)这个谚语与嘉兴的气候和农事相关。宋朝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就曾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嘉兴,黄梅时节农事繁忙,刚忙完春蚕又要开始忙种田,种田需要大量的水。人们把从多年在气候农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以谚语形式表现了出来。例(8)这个谚语体现了“蓑衣笠帽”曾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点;现在虽然农业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蓑衣笠帽已不常见,但作为谚语还是流传了下来。其大意是:如果立夏时候天气晴朗的话,农忙的时节会下雨。如果立夏下雨,农忙那段时间天气会晴朗。

嘉兴是丝绸之府,蚕桑之地,像“蚕熟一昼时,麦熟一场尿”“春分前后晴,桑叶加一层”等源于生活体验的谚语比比皆是。可见,谚语内容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人们的认知和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

(二)谚语发展中的隐喻认知观

如果说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直接来源,那么隐喻便是谚语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间接来源。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它能把谚语的本意映射到其他层面。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句证明了语言和隐喻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隐喻涉及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关系(Lakoff,1993:206-207)。隐喻的始源域通常是已知的简单范畴,而目标域是后知的复杂范畴,两者之间的映射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整个认知模式的内部转移。

谚语常常以隐喻形式表述人们对生活和环境的体验,而正是人类的生活体验才使得人类思维具有意义。因此,如果没有人类的体验基础,就不可能派生出任何隐喻,谚语的生成与发展也无从谈起。借助于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人们才能理解隐喻表述,才能把谚语中的基础概念扩展至相关的隐喻概念当中。例如:

(9)羊毛笔戳的煞人

(10)卖了馄饨买面吃

(11)灶家菩萨X煞勒汤罐里

(12)情愿养个擦墙擦壁,不愿养个B墙B壁

(13)三斤嫩姜不及一斤老姜

例(9)这个谚语中,“羊毛笔”是书写工具,作为笔尖的羊毛非常柔软,却能置人于死地。隐喻机制对谚语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始源域的“羊毛笔”通过映射后指的是其书写的文字,正如人们评价鲁迅时所说的“笔是最有力的武器”那样。例(10)这个谚语中,“馄饨”和“面”不再指本体,而是在具体的语境和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施喻者把“馄饨”和“面”这两者相似的特征投射到了与目标域“等值的东西”上。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解喻者通常能顺利理解其含义,即言人多事。早些年,嘉兴煮饭烧菜用的是烧柴火的灶头,灶山上贡奉着“灶家菩萨”,灶家菩萨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所以,在例(11)中,经过隐喻映射后,“灶家菩萨”转化为“烧菜做饭的主妇”。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接近吃饭的辰光,家中突然来了客人,因为毫无准备,弄的手忙脚乱。在旧时,人们家里通常会有一口水缸,河里的水挑来后用明矾净化,平时烧饭做菜用的就是水缸里的水,“X煞勒汤罐里”表示“淹死或者跳入”水罐里,用来形容手忙脚乱的程度。在例(12)中,“擦”表现的是孩子的调皮捣蛋,“B”在嘉兴方言里是“依靠”的意思,表明孩子没有活力;通过隐喻映射之后,动作变成了动作的执行者。整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养个调皮吵闹的孩子,也不愿养个不吵不闹,反映迟钝的孩子。例(13)中,“嫩姜”和“老姜”在谚语中已经失去始源域中的本意,经过隐喻机制作用后分别指代“没经验的新手”和“经验丰富的老手”,即:好几个没经验的年轻人比不上一个有经验的年长者。

此外,像“甘蔗老头甜,越老越清健”表示人年纪越大就越有涵养;“甘蔗马丝梢,勿尝不知道”则指任何经验教训都要经过实践才能体会。这种通过隐喻脱离字面意义而获得新含义的谚语在嘉兴方言中还有很多。通过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部分谚语在获得本义之后,经由隐喻机制,语义得到了发展。谚语虽然建立于个人体验之上,但不是简单的个人认知的结果,而是基于某个环境之下整个群体认知发展的结果。它会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及语言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新的谚语会出现,旧谚语也会出现新意。

三、结语

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新的认知观为谚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嘉兴方言谚语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认知观中的“体验性”和“隐喻映射”的特征。隐喻机制为谚语的语义扩展提供了条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谚语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隐喻的映射机制又赋予谚语新的语义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Andrew,Ortony.Metaphor and Thoughts(2nd Edition)[C].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王同忆.语言大典(下)[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5]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王寅.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钟瀛洲.茅盾丰子恺故里乡音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翟清旭 于善志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老师的“三不敢当”原则 下一篇:云南渔牧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