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干预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个性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2-10-30 12:45:33

家庭心理干预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个性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 探索家庭心理干预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效果,为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将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249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随机分为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心理干预,分别在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EMBU和EPQ量表评定。结果 干预后,2组学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显著上升,而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均显著下降(P<0.05或P<O.01);学生EPQ中的E分上升,N分和P分下降(P值均<0.01)。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教育;个性;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每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父母把价值观念、态度体系、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1-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等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4-5]。笔者采用系统的家庭心理教育计划,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互动和心理健康维护等手段来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彼此理解,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以及作用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晓莉.小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了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78-81.

[4] 荆春霞,王声,刘国宁,等.家庭关系及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5,9(2):72-73.

[5]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7]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

[8] 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10]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 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11]戴丽,马风杰,陈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城市少儿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刘颜,邓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15-316.

[13]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14]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15]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65-567.

(收稿日期:2008-07-04;修回日期:2008-09-03)

上一篇:文化取向与自尊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某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与陌生人沟通能力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