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时间:2022-10-30 12:36:11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摘要]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和高校协同创新环境相互结合这一重要问题,结合南开大学在该领域的实践探索经验,分析并研究创业教育与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介绍了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政策制度和机制体制,并通过具体实践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29?03

2012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以下简称2011计划),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规划。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与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业教育和协同创新在价值内涵的共通之处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提出基于协同创新实现创业教育新机制与新模式的思路。

一、创业教育和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分析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全球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2],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3]。本文所研究探讨的是基于广义概念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与模式。

我国高校经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4,5]。

一是以培养创业文化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创业教育机制。这是我国高校目前主流的创业教育机制,该机制以各种创业教育课程为核心,培养创业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为主要实践形式[6]。

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引导学生创业行为的创业教育机制。该模式以引导并孵化学生创办企业为核心目标,通过建设各种大学生创业园,搭建完整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适合于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完备学科体系的高校。

三是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机制。该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以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为支撑,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和企业协作,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该模式需要学校具有丰富的专业师资和充足的外部资源,许多高校在此方向积极开展探索[7],但只有综合实力雄厚的高校才能持久的支撑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创新创业的元素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8],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既有广袤的发展空间,又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① 校内资源整合程度不高,难以保证创业教育质量[9]。创业教育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依赖完备的专业技术学科体系,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模式,在欠缺有效的校内资源整合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高质

量的创业教育。② 学校与社会资源、产业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难以构建开放性的创业环境。创业教育重在实践,而实践离不开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在无法有效吸引并凝聚外部资源的情况下,校园内的创业教育面临封闭性发展的困境,创业教育的出口无法拓宽。

要突破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瓶颈,就必须从发展理念、政策制度、机制体制和具体实践四个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寻找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二)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

2012年3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0],这是继863、985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它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契机。

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为主要手段,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最终目标。通过分析2011计划的内涵,不难发现协同创新是该计划的核心指导精神,而价值内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围

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的发展要从学科建设为导向转变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这为高校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创业文化在本质上面向产业和和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弘扬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氛围。

2. 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组织管理方式要从以院系为单位的小型封闭方式,转变为以任务为纽带,以团队为单元的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区的协同发展。这种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恰恰符合建设创业团队所要求的跨学科、跨领域协作要求,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将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3. 创新要素和资源汇聚方式的转变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资源保障

协同创新要求高校摆脱现有的创新要素分散、孤立的发展形势,努力构建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对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如何实现校内资源高效整合,如何推进校内与校外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将为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4. 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环境政策

长期以来,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导致学生创业实践长期停留在低端重复的发展水平。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对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创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师生协同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2011计划所倡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必将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适时开展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探索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着显著的现实社会效益。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将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既能够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也能够为转变高校创新发展模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本文作者近年来参与了天津市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实践工作,从发展理念、政策制度、机制体制三个方面探索研究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内涵。

(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本文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从以校园教育为主社会实践为辅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主校园教育为辅,必须从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师生协同创业的多元化实践模式,必须从学校为主产业为辅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产业资源为主校园服务为辅的综合服务模式。

经过以上的理念转变,高校创业教育就从单独面向学生的文化倡导和能力培训转变为整合校内资源的协同创业实践,从服务于学科发展的配套性教育体系转变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性教育体系,这是深入挖掘创业教育内涵,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的关键所在。

(二)政策制度的保障

发展理念的转变离不开政策制度的保障,结合天津市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政策制度的创新探索。

1. 地方政府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保障

许多地区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由于缺少其他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支撑,高校创业教育长期面临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困境。只有由地方政府的首脑部门牵头,整合各个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形成覆盖教育、科技、知识产权、经济等多部门的创业教育保障政策,才能打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2. 高校针对师生协同创业的政策保障

多年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表明,单独依靠学生的热情和技能,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创业成功案例,虽然有高校及社会构建的各种咨询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引导,但纯粹由学生构成的创业团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内部创新资源必须有效融合,同时也要求高校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这意味着高校必须制定更为合理完善的政策,促进高校内创新资源的汇聚,促进教师创业与学生创业的有机融合,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提供政策保障。

3. 层次化的产业环境政策保障

多年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和许多高校都先后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但是以学校为主的孤立分散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创业实践的发展,各种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的职能定位和服务体系也难以满足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高校与产业环境的协同创新,构建高校创业实践载体和产业功能区联动的层次化创业实践环境,形成高校创业实践培育――创业企业孵化――创业企业成长发展多阶段的产业环境。这需要通过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构建合理的产业环境政策体系。

(三)机制体制的改革探索

天津市近几年来在协同创新和创业教育领域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改革实践,通过总结经验,本文提出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体制,简要说明如下。

1. 以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资源为基础,建设校内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

任何成功的创业行为都源于有效的创新实践,高校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通过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校内协同创新机制,可形成创新资源有机融合、高效利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与传统的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相比,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更贴近产业发展需求,更有效利用了校内创新资源,为师生协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平台和外部通道,是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校内载体。

2. 以区域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高校与地区经济相结合的合作发展机制

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而言,最重要的是市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生存。美国和英国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案例表明[11],高校创业企业的初期市场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产业,主要存在于本地周边经济环境中,因此建立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机制,对支撑高校师生创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3. 以跨高校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资源整合的创业实践载体和服务平台

高校内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实现了校内创新资源的聚合,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通道,但受限于单一的校园环境难以形成合力。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发展机制,为高校创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缺乏跨区域的协作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创业实践载体和服务平台,构建跨高校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人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林强.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25-26.

[4] 耿世杰,陈晓,曹永姝.高等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华章,2012(5):188.

[5] 白丽娟,杨爱丽.浅谈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J].大家,2012(6):24.

[6] 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7] 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8] 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6(4):40-44.

[9] 李军,于钦明,运锋.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56.

[1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教技[2012]6号),2012-03-15.

[11] 柴旭东.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09(1):85-92.

上一篇:国内创业赛事的分类 下一篇:整体把握课标落实以生为本创新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