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分析

时间:2022-10-30 12:28:53

论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分析

[论文关键词] 网络经济 企业组织结构 变革趋势

[论文摘要] 网络经济环境正在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更新,从而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有必要分析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提出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需要遵循的理念,并以此分析了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及经营模式变革的主要趋势。

一、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经济活动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Coase1937年就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并从逻辑上论证了组织结构的出现和运行态势。Williamson于1975年按企业组织结构重建的历程,把组织结构分为古典型、U型(包括其变种:矩阵制)、H型和M型(包括其变种:超事业部制)四类。Williamson提出的组织结构分类能够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做出动态调整,不断被人们在实际环境中发展和创新。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现出一种内部权力,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确立的一种运作形式。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有效变革,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好对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企业的传统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

垂直、多层次和职能部门模块化是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三个主要特征,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职能部门数量不断增加,官僚作风盛行,管理效率降低。

1.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内驱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先进、快捷的运营和管理系统,作为企业运营的摩擦成本,企业的传统组织模式和由此产生的冗余员工规模自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驱力促使企业的机构缩编和员工裁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正是西方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组织变革的取向,英国“沃达丰”移动通信公司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组织管理平台,仅拥有1650名员工,却能在40个国家进行电信业务的投资和合作,在全球拥有近900亿英镑资产,拥有1.4亿移动用户。

2.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原有的时空观念。(1)从时间维度来看,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方式,企业运营的时间维度也延长到“7天/24小时”的不间断状态。(2)从空间维度来看,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突破了原有的实质性国界限制,市场竞争随之延伸,需要企业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来自任何地域的任何问题”。这些新要求对传统、臃肿的企业组织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压力。

3.企业降低成本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企业内部,臃肿的组织结构和冗余的员工规模造成了部门高消耗运转和人员费用开支的现象。并且,由于时间同样具有价值,随之也被极大地浪费在组织低效运转之中,出现“高消耗,低效率”局面。这些低效率运作模式均或多或少地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低效运转有关,因此,传统企业需要改进(甚至摒弃)传统组织模式,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和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降低企业成本。

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需要遵循的理念

1.专注于组织运作的核心业务

一个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围绕企业核心业务的、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而非简单意义上的对人员配备和职能部门的增减变动。

从功能角度来看,企业的组织机构的存在和设计理念最终应该取决于企业核心业务、核心流程的运行方式。换言之,对于企业核心业务和流程而言,企业的组织机构应该被定位为辅助系统。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体现出更多的是行政命令功能,为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服务功能依然被淡化。

2.协调内部管理和外部业务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企业可视作由一系列的契约关系组成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AS),企业组织结构的存在依据就是建立和协调本企业涉及的各种契约关系。企业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类:

(1)内部关系,即围绕企业的核心流程而建立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关系。在传统的组织结构运行过程中,从纵向关系来看,管理权限没有适当下放,非核心业务流程没有采用外购、外包的形式,导致简单的业务流程复杂化。再从横向关系来看,直线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界定模糊,导致多头管理,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2)外部关系,即围绕实际的、潜在的市场以及客户而形成的对外合作关系。企业通过契约(合同)的方式来建立、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外部关系。这就需要企业的组织机构体现出服务和保障功能。

3.动态优化企业组织模式

如前文所述,可将企业视作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CAS)”,其含义可用一句话概括“企业的适应性造就其复杂性”。如果将企业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各个组织机构就可视作系统内的一个成员,这些成员不断相互交流,并通过交流逐渐“学习”和“积累经验”。换言之,企业组织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认识需要根据外部市场变化和内部战略阶段不断做出灵活调整,组织模式的变革应该旨在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其中,精简机构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及经营模式变革的主要趋势

1.虚拟组织模式渐行渐近

1993年,约翰·拜恩发表了名为《虚拟企业》的封面文章,该文后来被公认为虚拟企业研究的最经典的一篇文献,首次明确指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即多个企业快速形成的、暂时的公司联盟,以把握快速变化的机遇,在虚拟企业中,每个伙伴都贡献出自己最擅长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普及,较之于传统企业,虚拟企业虚拟组织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以下六个显著特点:独立联盟、优势互补、动态组合、结构扁平、信息密集、彼此信赖。

目前,虚拟企业应用于跨国公司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电信领域,EDS、Spint和Sun Microsysterns共同组成一个联盟,为1998年世界杯提供了公共信息服务;世界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Nike除拥有关键技术研究基地外,自己却不直接负责生产;在IT领域,Intel利用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和日本Sharp、NMB公司共同开发快速闪存芯片;在零售业,沃尔玛销售点的信息系统直接与West Bond制造运作公司相连接,使West Bond能及时为沃尔玛提供所有产品100%的补充。

深究其原因,虚拟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内在驱动,在于企业要极力满足全球化浪潮中的消费者成本效益比最优,因此,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企业将在今后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专业技术型公司分离现象明显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把自己原有的组织结构分设为两个层面:

(1)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多地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管控,实现虚拟运营,更加偏向于关注企业的战略发展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的配置、市场分析与业务策划、高级项目管理、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围绕人、财、物方面的高层管理和决策事务。

(2)逐步将具体的、基础的生产业务活动从母公司脱离出来的专业公司,更加偏重于技术实施,这些公司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其业务模式主要是承包工程、加工产品和出售服务。这些专业技术公司通过以项目管理的运作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它们具有精简的组织结构和灵活多变的生产运营形式,而且,这些专业技术公司不仅维持了与原企业的合作服务关系,同时,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它们可以自由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新的客户,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3.服务外包经营的组织模式

相对于制造业2%~5%的增值幅度而言,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lOO%。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对承接方而言有巨大的吸引力。

外包经营是专业化分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经营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注于服务外包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席卷全球。不久前,我国商务部制定的“千百十工程”意在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推动lOO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外包经营不仅有效精简了企业组织和人员,而且可使独立运营的专业服务公司更加专业和高效。机构精简后的原公司可以通过有效的人、财、物资源配置,真正地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与核心流程。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经营,“大而全”的传统组织模式也会逐渐消失。以前的非核心职能都逐渐游离,并形成独立经营的专业公司,市场将会体现出“优胜劣汰”的规律,对于那些优质的专业服务公司,将被赋予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而止步不前的那部分公司,自然将被市场淘汰。由此,整体市场的配置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方美琪张树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2]孙宇翔:国外关于虚拟企业的研究与应用状况[J].经济纵横,2004(12):64~66

[3]佚名:我国服务外包业大有可为[J].辽宁经济统计,2007(8):38

上一篇:浅谈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下一篇:浅论民族地区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