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时间:2022-10-29 11:56:40

浅议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并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规范控制活动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入手,阐述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以期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加强企业管理控制能力。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风险防范

一、背景与现状

(一)内部控制在我国近期的发展

2001年,财政部把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列为会计管理的四大工作之一,并于当年6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用以规范发展、规避风险的内控指南初步建立,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梳理完善并开始实施;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成。同时,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财政部等五部委科学确定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时间安排: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对非上市公司的大中型企业,鼓励提前执行,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国内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现状

尽管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上形成了基本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仍有待完善,内部控制未能真正发挥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已建立相关制度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偏差,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打折扣;内部控制不全面,没有涵盖企业所有重大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不健全,忽略某些小环节,殊不知小环节也会引发大问题;集团公司由于规模庞大内部控制愈加重要,但其子公司往往以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企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内部控制制度仅从现有的规章制度中摘抄,从设立开始就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影响其有效执行。

2.内部控制未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或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因为没有强制的有效性界定的限制,很多企业经营者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领导层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就会形同虚设;还有部分企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的集中使内部控制容易被人为操纵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其有效性受到质疑。

3.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薄弱。企业未对内部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机构或人员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有的企业把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下.侧重于监察,其职能的弱化导致再控制失效;有的企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不管内部控制执行如何.只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审计,使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自行设置的条条框框,影响企业办事和经营的效率,加重企业的负担。这种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利于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4.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不力。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核,主要以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核,没有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因此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少有考虑,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不力,侧重于事后监督,忽略事前及事中控制,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和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对塑造企业文化和影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建设主要体现在健全的机构和内部机构及其人员之间的科学分工两方面。作为现代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在制度和体制上防止交叉任职带来的权责含糊,有效防范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过于集中而带来的风险。

2.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应培养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并为其排除可能存在的制度建设障碍。

3.组织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编制内部管理手册,明确职责权限和权责分配,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在全员范围将权利与责任落到实处;同时科学规划内部控制部门的权力与职责,保证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高监督质量.规避企业风险。

4.建立与企业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相适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具体条件和环境相结合,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内部控制实施措施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风险水平、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实际情况相适应,以便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5.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企业业绩考评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内部控制建设的起步期,各层次员工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局限,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开展。因此要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实到位,就必须将其贯彻落实与员工最切身的利益相连,即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设计为企业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对每个步骤制定考核指标,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同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在各部门的贯彻落实。

(二)规范内部控制过程

1.风险评估方面: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广泛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贯穿并体现于每一项应用指引。企业应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进行适当的风险识别、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执行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在实践中可以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对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评估,建立起详细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2.内部控制活动方面: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执行过程的―个环节。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业务循环设置不同的控制活动,同时通过实施各项应用指引,有效运用相关控制措施。实务中,应特别注重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是否执行到位;控制活动的设置要针对企业大量的日常交易和抓住关键控制点,如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的支出等,尤其关注高风险领域的关键控制点是否认真执行;通过强化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使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进执行力的提升;各项业务工作都要用制度、规范来检查和要求,内部控制工作要融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有效的执行了有关控制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方面:信息与沟通贯穿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其他四个基本要素之中,同时也是该四个基本要素的重要工具,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信息保证,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首先,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是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控制的载体,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对其进行测试,保证信息提供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信息沟通的系统化;其次,建立和拓宽各种沟通渠道,使之组成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网络来满足经营管理对信息的需求,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再者,强化信息系统的沟通,确保组织中每个人都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职责,能及时获取与相关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调整相关业务活动,保证工作效果不偏离企业发展目标;还有,按照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建立反舞弊机制和举报投诉制度,并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使处于经营活动第一线的员工及时发现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问题、缺陷及舞弊行为,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意见,为企业信息传递提供重要途径。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

1.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系统被切实地执行,执行的效果良好并且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系统就必须被监督。企业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配备具有胜任能力和客观性的监督人员,采取强化内部审计、引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加强会计控制、完善外部监督等措施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与报告等方面恰当、充足的监督,助力于企业管理层发现和整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改进,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对控制系统的再监督、再控制。在控制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必须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上直接向企业负责人报告,不隶属于其他部门,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是随时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企业内部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翩重大缺陷,直接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报告;使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改正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效防范控制风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盖红芝.浅议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时代.2010(7).

[3]于静.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财经界.2010(12).

[4]周兴梅.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经界.2010(8).

[5]马锦清.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经界.2010(8).

上一篇:浅谈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 下一篇: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前置审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