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9 11:18:43

陕甘宁边区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各级领导的重视;专门的机构设置;多样的训练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激烈的竞技活动及简陋的场地器材都为陕甘宁边区体育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结论认为: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人才培养在新民主主义体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并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体育史 陕甘宁 体育人才 培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严峻的军事斗争现实使陕甘宁边区的体育运动开始以军事体育为核心,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不断完善以及现实需求,军事体育核心的思想后来开始转向了全面体育思想,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就相继广泛开展起来了,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培养体育人才的问题也就列入了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根据史料,全面梳理陕甘宁边区体育人才培养的动因、条件、方式等,从而论证成功培养的边区体育人才不但解决了当时的“体育人才荒”,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初期发展储备了大量急需人才。

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体育人才最初的培养指明了正确方向

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人才培养与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积极倡导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当时严峻的革命现实与斗争需要,陕甘宁边区最初体育人才培养侧重于“军事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等同志的题词、报告和文章等可以作证。1942年9月9日,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1]。1942年9月1日,在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题为《祝九月运动大会》的社论中,号召各级军政首长要重视和提倡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以便“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2]。1942年9月9日,在《新华日报》发表短文《加强体力》,简要阐述其战时部队体育观点。他说:“没有‘铁汉’一般的体魄,是受不了战斗的锤炼的,没有‘金刚’一般的钢筋铁骨,是杀不胜日本鬼子的。‘铁汉’、‘金刚’可以从日常教育和战斗实践中锻炼出来。要战胜我们的敌人,就要在这一点认识的基础上,来训练我们的战士。”[3]1940年7月,、关向应向全师(120师)颁发了《体育训令》,提出:“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中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4]1942年9月2日在《延安日报》上发表“体育运动军事化”的题词,指出:“我们开展体育运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的。”[5]上述观点向全国指明了体育运动为当时的民族战争直接服务的正确方向。这一指导思想也成为了当时陕甘宁边区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随着体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思想有了不断进步与发展,开始了与全面体育相结合。例如李富春同志曾说:“体育运动的种种方式不要限于田径赛、球类赛、角力赛,不要限制在运动场内,注意研究普及大众化的方式及场所。要适当地把生产运动体育运动化,要把大众习惯的东西体育化。” [6]由此,边区的群众体育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可见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现实形势斗争的需要,首先以服从于军事斗争的军事体育为核心的思想开始转向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也适当地改善了当时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

专门的培养机构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非常重视边区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此先后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 “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中国女子大学体育培训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训练班、延安大学体育系、师范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班等多个专门机构。

(一)中国女子大学体育培训班

1939年9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王家坪成立。中国女子大学为了推动学校体育广泛开展,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从每个班选出一名体育干事,利用业余、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在一起,一方面进行体育知识传授,一方面研究开展体育活动方案,并回到班里做组织推动工作。要求他们每个人在班里是体育辅导员,在学校中是体育示范员,在社会上是体育宣传员。中国女子大学的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就是通过这种不脱产训练班形式逐步壮大起来了。1941年“三八妇女节”,中国女子大学俱乐部体育干部杨烈同志还带领女学员表演了数百人的团体操。中国女子大学以培养体育骨干来带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热情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并得到推广和发扬,为后来延安大学体育系的创办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训练班

1940年5月4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延安大砭沟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时共有学生300多人,全校共分5个部:高级部、中级部、初级部、艺术部、体育部。其中体育部的主要任务是为边区培养比较合格的体育人才。1941年9月,因延安大学体育系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训练班宣告结束,与学校一并归入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延安大学体育系

1941年9月22日,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原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训练班改为延安大学体育系,学制一至二年,为专修科。当时延安大学体育系聘请了一些学有专长、体育技术好的教师,但专职教师仅有三四个人,其余的几乎都是兼职的,在教学上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体育理论、教育学、解剖与卫生、田径、体操、篮球、排球、垫上运动、单双杠、游泳、滑冰、三铁、舞蹈等。延安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多是从部队、各单位调来的。体育系原计划招收部分女生,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7]。延安大学体育系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设备相当简陋,但师生们团结一致,在延河岸边的沙滩上修建了田径场,在清凉山下开辟了篮、排球场,安置了单双杠等器械。因为器材短缺,夏季,延河是学生学习游泳的课堂;冬季,延河又成为学生学习滑冰的课堂。体育系的教室,冬天在窑洞里,春、夏、秋季在山坡上或山沟里。学员的膝盖就是“课桌”。首批学员结业后分配到部队和边远学校担任体育指导和教学工作,成为推动边区体育工作的骨干。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体育,给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1942年夏初,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时一年的体育系停办了,但却为边区培养了一批从事体育工作的骨干,对后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从细节管理窥探高职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方法 下一篇: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