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岩溶地区路基的处理方法

时间:2022-10-29 09:24:49

浅埋岩溶地区路基的处理方法

摘要:桂林市临桂新区公园北路工程位于临桂新区,西起环西路—东接西城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Ⅰ级主干道,全长1.7KM,路线经过的位置主要为河道、水坑、鱼塘及农田,地形较为平缓,仅在局部高差变化较大。这些地段的路基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路基下沉、及开裂的等病害,对路基稳定性有极大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路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岩溶地区;路基;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章编码

在临桂新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土层的孔隙之中,静止水位埋深为1.1~1.5米,为地表浅层滞留水,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在道路途径的范围内存在大量的水坑、鱼塘、河道、土洞以及经地下水侵泡的软土。这些地段路基的水坑、鱼塘、软基、河道、土洞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路基下沉、开裂等病害,对路基稳定性有极坏的影响。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消除水及软土对路基的影响,是保证岩溶地区路基稳定性的关键。

一、软土的辨别

软土指天然含水率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施工现场按十字板剪切原位试验进行鉴别判断(十字板剪切强度<35kpa)。

二、软土路基处理:

(一)挖方路段路基处理方案

1.当挖至路床标高经碾压后,压实度或弯沉值不满足要求时,应对车行道范围超挖80cm,再回填片、碎石(30cm片石+10cm碎石)到路床标高。

2.当垫层下地基持力层土的压缩模量小于 2.5MPa(相当于地基承载力 70KPa左右),应再进行30cm片石+10cm碎石为一级的换填。

(二)填方路段路基处理方案

1.H(H为原地面清表后至路床顶面高度,即填土高度,下同)≤0.8m范围软土路基处理:对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床范围80cm内的土进行超挖,再回填片、碎石(30cm片石+10cm碎石)到路床标高。当垫层下地基持力层土的压缩模量小于 2.5MPa(相当于地基承载力70KPa左右),应再进行30cm片石+10cm碎石为一级的换填。

2.0.8<H≤3m范围软土路基处理:对于鱼塘、沟渠路段淤泥,应进行围堰抽水,将淤泥全部清除;对于其他类型软土,则需将车行道部分软土挖除。淤泥、软土挖除后,进行30cm片石+10cm碎石为一级的路基逐层换填,并采用重型碾压机反复碾压至不回弹,并超出现状地下水位50cm时,分层回填土并压实至路床。

3.H>3m范围软土路基处理:原则上不做处理,若为淤泥路段,则采用抛石挤淤泥方式。片石强度要求不小于MU30,片石粒径大小宜在500mm-600mm之间。片石抛填出水面30cm后,采用20cm碎石嵌缝,并采用重型碾压机反复碾压密实。路基处理后,分层回填土并压实至路床。

4.其他处理方式:当淤泥深度大于3米,采用以上处理方式不能清除后,可采用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其他处理方式,具体处理方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5、人行道部分清除表土后回填30cm片石+10cm碎石,然后回填土并分层压实至路床标高(H<30cm时,用碎石代替)。

6、用于路基换填的片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cm,各片石层间应用碎石嵌缝。

7、凡经石材处理的路基段取消无纺土工布、盲沟。

三、填方路段河道处理:

1、对于道路范围内存在河道的应先在道路范围外开挖一条沟渠将河道将改出道路范围之外。

2、当河底高程与路床面高差H>3m时,采用抛石挤淤泥方式处理,片石强度要求不小于MU30,片石粒径大小宜在500mm-600mm之间。片石抛填出水面30cm后,采用20cm碎石嵌缝, 0.8<H≤3m,应进行围堰抽水,将淤泥全部清除后;进行30cm片石+10cm碎石为一级的路基逐层换填,并采用重型碾压机反复碾压至不回弹,超出现状地下水位50cm后,分层回填土并压实至路床。如清淤后河道内存在地下涌泉时应对河道内涌泉数量及水流量进行调查计算,在得到准确数据后对河道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应根据涌泉水流量设置盲沟透水管,计算好埋深和坡度后就近接入雨水井中,透水管材采用PVC管并在管身周边不均匀的钻出小孔,用透水土工布进行包裹,盲沟用级配碎石回填,处理完成后进行30cm片石+10cm碎石为一级的路基逐层换填,并采用重型碾压机反复碾压至不回弹,并超出现状地下水位30cm时,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层,分层回填土并压实至路床。

附图:1

四、填方路基土洞处理方案

1、土洞无水或积水可以抽干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于2㎡的土洞,处理顺序为:①、将土洞内土体挖除,超挖50CM,放坡按挖方路基进行;②、排除基坑内积水并预留积水坑,压入片石,挤密土体;③、M10水泥砂浆浆砌MU30毛石,高度1米。④、砌体强度大于85%时,分层压实回填级配碎石至原地面线。

附图:2

2、土洞内积水无法抽干的,土洞底部有空洞且空洞直径小于1米的;土洞水平投影面积大于2㎡的土洞处理顺序为:①、将土洞内土体挖除,超挖50CM,放坡按挖方路基进行;②、底部空洞小于1m时用大石块或是预制混凝土板堵住洞口,大于1米时根据现场情况另行处理;③、抛填MU30片石,至地下水位以上30CM;两层无纺土工布包裹20CM碎石排水层,填平至地下水位以上50CM,无纺土工布搭接长度为30CM;④、按规范要求回填级配碎石至路床开挖面,每隔50CM厚设置土工格珊一道,土工格珊搭接长度30CM。

附图:3

岩溶地区进行路基施工时,应认真调查统计水坑、鱼塘、河道、以及经地下水侵泡的软土,的分布、形状、深度,土洞的发育。工程地质勘察除正常勘察外,重点区域要密布钻孔或触探、钎探详查,提出详尽的工程地质报告,为施工方案的选择和对地基的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地基的处理要适应上部结构的造型,同时上部结构也要适应地基及基础的变形,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是协同工作的整体,不可顾此失彼。因此,在处理路基基础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这样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2]JTG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3]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上一篇: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思考 下一篇:企业建筑项目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