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的故事》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时间:2022-10-29 09:20:15

《天鹅的故事》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 在故事里寻觅有价值的内容

1. 特别的叙事方式。初读课文,便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以斯杰潘老人回忆的方式讲述故事,而不是直接转述?合理的解释是:斯杰潘老人在这篇课文中是不能删除的。一旦删除老人,便不存在关于猎枪的对话,而没有那支挂在墙上30年不动的猎枪,这个故事的意蕴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老天鹅上,就会把它看作一个勇于担当、不惜牺牲的英雄;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在天鹅群上,又会发现团结的重要;如果再把目光由天鹅扩展到斯杰潘老人身上,就会感受到故事中包含的敬畏和警示。这种特殊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路径,还能通过这种“特别”走近文章主旨。

2. 特殊的写作手法。这篇课文第5、6自然段中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一是老天鹅破冰的特写镜头;二是天鹅群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课文在内容安排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以老天鹅为“点”,群天鹅为“面”,就像一幅画,让人感到疏密有致。教师既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点”的深度,又能感受“面”的广度,抒感,触摸写法,这是这两段内容需重点解决的。

3. 生动的比喻手法。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如(1) 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2) 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3)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第一句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落下的情景,让人强烈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之壮举;第二句则是把天鹅的叫声比作劳动号子,形象地写出了整群天鹅破冰时热闹的情景和气氛。第三句没有用比喻词,句式有了变化,从侧面衬托出了天鹅破冰之艰辛。比喻令情感更真挚!

4. 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猎枪究竟为谁而挂?仅仅是为天鹅吗?通过对文本的更深层领悟,学生知道猎枪是为所有热爱动物的人们而挂!课文从斯杰潘老人“挂枪”的行为上,让我们体会到必须像老人那样,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这是作者和编者的初衷,也是学生们通过学习需要深切体会到的。

二、 在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特点

1. 略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赏”故事,先要了解故事大意,就是概括课文内容。根据课文“故事中套故事”这一特殊表述,教师要紧扣课题设问:是谁向我们讲述了天鹅的故事?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用“讲清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故事情节的概述,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略读课文提取信息思考表达”的教学流程,重点训练“从文字材料中准确、熟练地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答案时,及时纠正,在对话中渗透概括的要义——精简。有了这样扎实的概括能力训练,再次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概括斯杰潘老人所讲的“天鹅破冰”的故事,学以致用,当堂训练,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2. 欣赏故事,发现鲜明特点。

(1) 点面结合,故事更丰满。四年级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于跳出内容来欣赏“点面结合”的写法,却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教学中,我用朗读、对比、谈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加深理解。第一步:分别朗读老天鹅与整群天鹅的句子,发现不同,揭示“特写”与“整体”的融合的写法;第二步:抓关键词感悟形象,表达感情,体会侧面描写冰面的作用。“点”的深度、“面”的广度与侧面描写相融合,内容理解更深刻。第三步:多种形式朗读“点”和“面”,在朗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故事更丰满。第四步:在写生活中的场景时,如加入一个“特写”,就会更加丰满生动。四步教学中,既有自主的朗读对比,又有体会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还通过朗读抒发出了真情实感,小练笔触摸了文章写法。

(2) 形象比喻,故事更生动。文中的比喻句有多处,可引导学生细品一处,先扶后放,再领略其他比喻的妙处。以老天鹅破冰这一句为例,引导学生从“像石头似的”中体会老天鹅不怕痛,文中没有出现“痛”字,却让人“痛彻心腑”,这就是比喻的妙用。接着举一反三,体会其他比喻句妙处。最后,出示删除了比喻词的第5、6自然段,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明白:不用比喻,故事毫无味道!比喻的作用已不言而喻。

(3) 品读拟声词,故事更鲜活。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 “克噜——克哩——”叫声,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和品味天鹅的叫声,体会它们的情感,并应用“如果你是这群天鹅中的一只,你会说什么?”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体验,表达内心感受。三次叫声分别在破冰前、破冰时和破冰后,又可以把想象三次天鹅叫声的说话训练与复述故事相结合。学生在复述故事中想象说话,感受到拟声词使故事更鲜活。

3. 交流故事,抒发内心的体验。本课的结尾,在写到“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动过”后就戛然而止。此时,要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抛出问题:“为什么猎枪再也没有动过?猎枪为谁而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两个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明白:令人回味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为学生播下一颗鉴赏故事的种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上一篇:双动力头钻孔机的成孔机理和施工工法概述 下一篇:会走的诗(第二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