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男”的琴中趣

时间:2022-10-29 08:54:13

具有叛逆精神和文化自觉,何洪涛这样对《私人飞机》形容自己。你会将这样的形容用在任何一位艺术家身上,但何洪涛此前大半辈子给人的印象就是“IT男”。很难想象的是,这位IT 男在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带领自己的古琴表演团队受邀到伦敦做了文化交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40岁之前,何洪涛扮演着“IT男”的角色;40岁之后,他开始理想化,成立孔子琴坊,决定挑起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子,传承中华文化。

起源

1994年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何洪涛放弃了同时来自外企和国企的大好机会,选择了当时还处于初期规模的华为,仅仅因为老板的一句话:“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东西。”何洪涛认为在不同的时代,历史都会赋予国民使命,而年轻的他,一心想着要科学报国。“我的每一个行为,一定都是受着理想的感召。”

何洪涛心中一直有一个念想,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叫做国家强大。在何洪涛人生的前半阶段,他刻苦读书,进入科技公司,看着华为从无到有,再到世界顶尖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但何洪涛认为具有能够引领世界文明的国家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强大,而他迟迟未能施展自己在人文方面的抱负。“我们曾经辉煌许久,我也一直希望在文化类的领域里做一些事情,足够重新唤起国人的自觉。”

何洪涛和台湾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曾有过交流,他说陈文茜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示,“要做一个把一辈子当作两辈子用的人。”但是要如何做到?陈文茜稍后解答了何洪涛的疑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不同的事。每个人的人生长度都相差无多,但是你可以想办法增加它的厚度。”于是,在40岁这年,何洪涛做了个重要抉择,将自己的人生走向转向文化、精神领域。

何洪涛说他自我的个性源于他的出生地,巴蜀文化的特性之一——张扬、不羁、追求自由,正是这样的水土,孕育出李白、苏轼、郭沫若等文人雅士。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凸显何洪涛本人性格的重要抉择,20年后,再次性格使然,何洪涛放弃科技成就,转而研究古琴,成立琴坊,彻彻底底当起了文人。

孔子琴坊的成立并非出于施展人文抱负的单纯动机,而是源于何洪涛书香世家的背景。家中几代皆为读书人,身为中医的祖父喜穿长衫,备受邻里尊敬,甚至踱步的样子都透着文人气息,亦成为何洪涛崇拜的对象并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从祖父的身上,很小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文化远比金钱和权利更重要。”

四川是古代琴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琴学艺术一直流传于四川的读书人之间。古人云左琴右书,琴与书法一样都是属于学者的象徵。何洪涛说他自幼就痴迷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中尤其痴迷琴。年少时何洪涛曾有学习古琴的经历,习的也是川派古琴。

为了普及古琴,古人创造了一套独立的记谱系统,以降低古琴的入门难度,用文字代琴谱,凡是识字的人都有具备掌握这门乐器的潜力。因为古琴琴谱没有标记节奏的符号,在弹奏时还可以对琴曲进行二次创作,依照自己的情绪和喜好进行不同节奏的演奏。用何洪涛的话说,古琴是一种十分养心的乐器,古人之所以选择古琴作为伴随读书人身边的器物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筹备

之所以将琴坊命名为孔子琴坊原因有几,首先中国离不开孔子和儒家思想,而身为读书人的何洪涛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孔子本身也是位古琴高手,论语中有记载,“诗三百,皆弦歌之”;何洪涛恰好有幸结识到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同仁之间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亦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既然决定成立琴坊,几个摆在面前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首先是木材。历史上可以制作古琴的木材只有两种,青铜木和脑杉木。两种木材皆为稀有木种,而若想用于古琴制作,还需挑选百年以上的木材。现如今符合这些条件的木材只存于南方地带历史久远的庙宇或古宅的房梁。于是何洪涛专门成立了木材收集团队,到贵州、福建、江西等地,哪里有要拆迁的消息,哪里就很有可能出现制作古琴需要的木材。孔子琴坊正式成立以前,仅材料囤积就用了5年的时间。

木材的问题解决了,接着是人的问题。要做好琴,除了上等的木材,还需要一流的工匠。何洪涛告诉我们,四川有个雷氏家族,制造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亦是制造古琴最厉害的家族。目前全球可以看得到的、包括在故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陈列的唐朝古琴共有19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雷氏家族制作的。何洪涛说这一史实说明了四川在历史上有造琴的传统,事实上这一传统也并未灭绝,造琴的工艺依然留传至今,他所做的就是把这群手艺人聚集在孔子琴坊里。

延续中华文明,传播中华古文化,除了这些听上去显得有些自大的抱负之外,何洪涛成立孔子琴坊的另一个原因要实在得多,那就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古琴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其音色为中正平和,因此何洪涛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的琴才能演奏出这样平和圆润的音色,而身为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士,何洪涛也想从科技的角度去了解古琴的制作过程。古人制琴通过技师多年的熟能生巧,生活在现代的何洪涛幸运在他具有许多物理知识,足以使古琴从科学层次上让音色更加完美。“孔子琴坊的琴都是自然科学和经验科学结合起来的精品。”

成果

孔子琴坊的团队由4类人员构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家和艺术家,诸如何洪涛的企业家和工匠。“在制作古琴时常要考查许多文献等,并不是仅凭技术就能制作出来的。”孔子琴坊制作的古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仿古类古琴,不仅形似并且神似,通过对历史留传下来的古琴用技术进行音色解析。制作这类古琴过程复杂而艰难,需要科学技术工作者、艺术家和工匠的同时参与,才能产生完美的作品。何洪涛说此类古琴作品量很少,一年最多做10个,在古琴制作完成前,已多被一些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或一些机构等预订。第二类是演奏类古琴,用于表演,此类古琴工艺相对简单,每年制作100个。第三类古琴是学生用琴,根据订单生产。

“在我心中,孔子琴坊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应是一家传播文明的机构。”在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通过文化部了解到孔子琴坊的存在,向琴坊发出邀请函,邀请他们到伦敦做文化交流。在那里,孔子琴坊将古琴与书法结合在一起表演,用古老的东方文化表现手法对西方友人进行了一场文化洗礼。

古琴代表着中国文明,代表着黄河流域文明,没有任何西域元素在其中。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琵琶、二胡等都源自西域,而古琴是真正的中华遗产。古琴有多种造型,孔子式为孔子所作,神农式为神农氏所作,伏羲式为伏羲所作,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祖先,亦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古琴本身有着许多古人智慧和哲学的体现,因此,“每个古琴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陶渊明曾在诗中这样描述古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曾在舞台上演出,他无声地坐在钢琴前将近5分钟,然后谢幕下台,这便是著名的《4分33秒》。西方人在近代才开始悟彻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早在东晋时期,中国人就有了这样的先例。“中华民族曾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民族,我们要将丢失的传统捡回来,古琴便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模拟工业产品送料分拣封装流水线 下一篇:数量庞大 差异巨大 解密印度中产阶级独特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