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浊化瘀法治疗痛风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9 08:29:10

泻浊化瘀法治疗痛风60例临床观察

关健词:痛风 泻浊化瘀法

自1996~2004年,笔者用泻浊化瘀法治疗痛风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60例痛风患者中,男55例,女5例,年龄26~82岁,平均44岁;对照组30例,均男性,年龄25~58岁,平均40岁。治疗组发病时间2天~16年,两组病人中有家族史35例,侵犯单侧第一跖趾关节5例,侵犯其余关节49例。

治疗方法 急性期以泻浊化瘀法,加健脾之品。方药组成:苍术15g,知母15g,黄柏10g,土茯苓30g,山慈菇15g,忍冬藤20g,萆薜20g,川芎10g,赤芍20g,山药20g,白术15g,薏苡仁20g,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瘀化浊为主,方药组成:白术15g,生黄芪20g,山药20g,杜仲20g,补骨脂10g,牛膝20g,土茯苓30g,山慈菇15g,鸡血藤30g,川芎10g,赤芍20g,服法同上,14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血尿酸正常。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第二辑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指标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理化指标基本正常;③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和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与治疗组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2003年4月12日就诊。主诉:左踝、足背部肿痛1周,起病前曾在某医院诊治,诊断为痛风,用秋水仙碱治疗自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右踝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局部灼热,痛不可近,活动受限。舌红黄白相间,脉浮数。查:血尿酸760 mmol/L,WBCll×109/L,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热痹)。治宜祛风除湿清热。处方:车前子20g,薏苡仁20g,伸筋草20g,土茯苓30g,秦艽20g,木瓜20g,柴胡15g,甘草10g,知母15g,黄柏1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右踝、足背肿痛明显减轻,上方减柴胡加萆薜连服10天,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尿酸已正常。

讨论

痛风及治疗上,急性期应以清热泻浊化瘀为主,酌加健脾之品,慢性期应以清化泻浊化瘀为法。急性期以三妙丸为基础方,加茯苓、山慈茹、虎杖、鸡血藤、川芎清下焦湿热,化瘀,山药、白术健脾化湿,露蜂房、忍冬藤通络除痹,诸药协同,共奏清热泻浊化瘀之效。慢性期以生白术、生黄芪、茯苓健脾益气为主,杜仲、补骨脂、牛膝补益肝肾,土茯苓、山慈茹清余邪,佐加鸡血藤、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以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也。

上一篇: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血塞通、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