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9 07:54:52

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重症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尚未确定人工气道的60例需无创吸痰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每天3次。观察组将湿化液经口咽通气管通过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观察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和气管切开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率、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和气管切开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口咽通气管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提高了重症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口咽通气管持续气道湿化非确定性人工气道

临床常见的气道湿化的方法为气管内注药和雾化吸入,气管内注药主要用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对未确定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气道湿化通常用雾化吸入的方法。而重危患者常因软腭下垂、舌根后坠致气道不畅,加之昏迷患者不能配合深吸气,采用雾化吸入时湿化液难以进入支气管,患者气道粘膜干燥,痰液粘稠,甚至形成痰痂,吸痰效果不理想,易出现呼吸不畅,低氧血症,部分患者最终需行气管切开。为寻求更好的气道湿化的方法,笔者将湿化液经口咽通气管通过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危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脑挫裂伤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18例、高血压脑出血17例、颅内肿瘤4例。纳入标准:入院时GCS评分3-8分,痰液粘稠度在Ⅰ度以上,需机械吸痰 。排除标准:①严重口腔感染或口腔粘膜损伤;②已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③无自主呼吸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痰液粘稠度、昏迷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气道湿化方法 湿化液使用0.9氯化钠溶液加沐舒坦,对照组采用面罩式氧气雾化吸入,每天3次。观察组经口咽通气管行持续气道湿化,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用生理盐水湿润,凹面向上由舌面上方压入,靠近咽喉部时旋转180°使凹面向下,前端置于咽后壁处,置管后,翼缘部分用两条胶布固定于两侧面颊, 用5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接一次性延长管,延长管末端连接去掉针头的头皮针软管,软管末端置入口咽通气管内2-3cm,外用胶布固定。利用微量泵将湿化液以5-6ml/h的速度持续泵人,视痰液粘稠度调节速度,痰液粘稠可增加泵人速度为7-8ml/h,痰液稀薄可减慢泵人速度为3-4ml/h[1]。湿化期间,氧气亦经口咽通气管吸入,输氧管末端去掉鼻塞部分后连接头皮针软管,软管末端置于口咽通气管内。每隔6-8小时清洁口腔和清洗口咽通气管一次,每天更换口咽通气管,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在研究期间,两组病例均辅以其它呼吸道综合管理措施:保持室温22-24°,空气湿度50%-60%,每2-3h翻身拍背一次,及时经口咽通气管吸痰。

1.2.2评价方法 ①痰液粘稠度 。Ⅰ度(稀痰):即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许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痰):即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并伴有血痂,吸痰时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有大量痰液,不易被水冲洗干净[2]。②痰痂形成:吸痰时吸痰管内壁附着微小痰痂;吸痰时吸痰管内黏有痰痂;用棉签擦拭套管内壁后棉签上黏有痰痂。有上述3项之一即可判断有痰痂形成[3]。③对血氧饱和度有影响。以湿化时在原有血氧饱和度基础上下降5为有影响[4]。④气管切开率。因痰液粘稠、呼吸道堵塞有窒息可能,需有创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者。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比较,实验组在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气管切开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种气道湿化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痰液粘稠度 痰痂形成 对血氧饱和

度有影响 气管切开

Ⅰ Ⅱ Ⅲ

对照组 30 4 12 14 14 17 8

实验组 30 17 9 4 3 4 1

χ2值 10.550 10.97 20.77 8.208 10.550 4.735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3.讨论

在危重患者气道管理中,气管切开患者受到普遍重视,但临床上对未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易忽略,往往导致痰液粘稠、气道堵塞致低氧血症甚至死亡[5]。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气管切开率高。经研究,通过口咽通气管对未确定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持续湿化,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氧气雾化吸入。

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时,意识不清患者不能配合深吸气,只能用雾化器面罩罩住口鼻,湿化液随呼吸进入呼吸道,但昏迷患者常因软腭下垂、舌根后坠致气道不畅,湿化液难以到达细支气管,易在口腔、鼻腔或咽喉部滞留,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且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3次,湿化作用不持久,湿化效果不理想。观察组放置口咽通气管后,口咽通气管的末端开口正好处于咽喉部,将舌根与咽后壁分开,减少了生理死腔,保持了气道通畅;而通过微量泵将湿化液经口咽通气管滴入气道,滴速恒定。同时经口咽通气管吸氧,不但保证了吸氧的效果,且能借助氧气的驱动力使液滴小而均匀,易到达和溶入细支气管,使气道24小时处于良好的湿化状态,痰液稀薄易于吸出,避免或减少痰痂形成和痰堵的发生,从而减少了气管切开率。

综上所述,对尚未确定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经口咽通气管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氧气雾化吸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艳、曹玲、仲悦平,不同气道湿化法用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3,28(20)10:65-67

2、杜春艳、栾敏、刘长芳,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应用人工鼻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4B),1007-1008

3、吴芳,2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临床效果的比较,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10):8-9

4、董文平、徐春芳,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效果观察,中国临床护理,2014,6(1):13-14

5、沈小芳、沈艳婷、汪琪等,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湿化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15),8:42-43

上一篇: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肺性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 下一篇:50例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