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39例

时间:2022-10-29 07:53:34

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39例

【摘要】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8例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尼莫地平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偏头痛;川芎茶调散;尼莫地平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090-02

Abstract:

Keywords: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病,常见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2~3,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10%[1]。偏头痛对人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发现川芎茶调散合尼莫地平在治疗偏头痛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崇明县新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548±432)岁,病程最长38年,最短1年,平均(1324±318)年,头痛于颠顶部9例,于额颞部15例,于前额部5例,于后枕部1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233±345)岁,病程最长40年,最短2年,平均(1123±212)年。头痛于颠顶部7例,于额颞部13例,于前额部7例,于后枕部12例。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天。疼痛呈刺痛、胀痛、跳痛或灼痛等,发病前多有诱因,小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Ⅱ)的偏头痛诊断标准[2]:①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标准②~④。②头痛持续发作4~72h(未治疗或治疗未取效)。③头痛至少具有以下特点中的2条: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体力活动可加剧或形成。④在头痛期间至少具有以下中的1条: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5~70岁,性别、职业、年龄不限;③发病在1年以上[3]。

14排除标准对川芎茶调散或尼莫地平过敏,同时排除头颅CT示器质性头痛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癫痫及精神疾病患者[4]。

15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尼莫地平胶囊(苏州第三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规格20mg×50粒)治疗,每次40mg,每天3次,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使用2~6个疗程。

治疗组30例,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尼莫地平胶囊治疗。川芎12g,荆芥12g,防风12g,细辛3g,白芷9g,羌活9g,薄荷6g,甘草6g,延胡索9g,绿茶9g。水煎服200mL,每天服用2次,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续使用2~6个疗程。加减:痛连项背,恶寒畏风属风寒者,加麻黄6g,桂枝9g;头痛而涨,发热或恶风,口渴喜饮属风热者,去细辛,加白12g;头痛如裹,肢体困重、大便溏薄属风湿者,加半夏9g,苍术9g;头痛而眩,心烦易怒,或有胁痛属肝阳头痛者加天麻12g,钩藤12g;病程久远,痛处固定如针刺,属瘀血者加桃仁9g,红花9g;痛于巅顶者加吴茱萸3g;痛于额颞部加柴胡9g,黄芩6g;痛于前额处加知母9g;痛于后枕部加蔓荆子9g。尼莫地平服药方法同对照组。

16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治愈:头痛消失;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未愈:头痛症状无变化[5]。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6]。

17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发作后缓解、复发次数以及VAS评分。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取0~10分,0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7]。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偏头痛是以头部一侧或双侧疼痛为主要Y状的病症,属中医“头痛”范畴。头痛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被称为“首风”、“脑风”。偏头痛多数因感受风邪而引发,《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为诸阳之会,因此感受风邪后,常会影响头部,使之气血不畅,经络阻塞,不通则痛而发为头痛。同时,失眠,劳累,烟酒等原因同样可以引起气血不利,导致头痛。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称为“茶调散”、“茶调汤”、“川芎茶调饮”,针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重点在辛散祛风,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方中川芎辛温发散,善祛风活血止痛,并长于治疗少阳、厥阴经头痛(即头顶或头两侧),且“上行头目”,为“诸经头痛要药”,为君药;荆芥、薄荷轻宣上行,疏风止痛,且为臣药;羌活、白芷疏风止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即头后部),白芷治阳明经头痛(即前额及眉棱骨处);细辛止痛散寒,善治少阴经头痛;防风疏散止痛,风寒、风热、风湿之症均可使用;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之诸痛”;绿茶上清头目且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和升散,以上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物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风寒头痛中,使用麻黄、桂枝,发散风寒,温通经脉;风热头痛,用白体轻达表,疏散风热;风湿头痛,用半夏、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表;肝阳头痛,用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另外,选用各经引经药可使治疗效果更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茶调散中的川芎,所含的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阻止血小板积聚,改善脑缺血缺氧;川芎茶调散可以改善脑循环,以及中枢性镇痛作用,从而有效治疗偏头痛[8]。

尼莫地平为钙拮抗剂,可以改善脑血管痉挛而治疗偏头痛,但其有降低血压、一过性头晕、胸闷的副作用[9]。临床上川芎茶调散合用尼莫地平,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王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3,8:49,45.

[2]于生元.偏头痛的诊治进展-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4):1-3.

[3]章帆,林咸明,罗清平.针刺安神六穴配合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808-811.

[4]马荣芳.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92.

[5]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72-73.

[6]刘占兵.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改善痰浊上扰型偏头痛77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248-249.

[7]李浩福.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5,14(7):56~58.

[8]游俊梅.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10):14,16.

[9]郭旭先,陈方焘.川芎茶调饮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6):113-114.

上一篇:粉防己甲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研究 下一篇: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