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

时间:2022-10-29 07:17:32

论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

摘要: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记录了安徽阜阳颍州地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当地受艾滋病影响孤儿的生活。从该片的镜头、声音、字幕、音乐等的运用上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情节;细节;叙事结构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以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骏的真实生活状态为纪录片主体,中间不时穿插任楠楠、黄家三姐弟等因艾滋病影响孩子的生活,家庭的贫穷与无力、亲情的冷漠与无奈、周围人的歧视与无知、自己的恐惧与无助……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逐渐走出艾滋病魔的阴影,但是面对未来的生活前景依旧堪忧。

一、分析编导的情节意识

编导的情节意识贯穿于整个纪录片的始终,包括画面剪接、镜头的选取、音乐、现场音响和同期声的运用等等。纪录片的成片是在摄像师客观记录真实生活状态的前提下,编导对所拍的镜头进行有目的取舍。也就是说,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是带有编导的主观意识,编导根据自己的情节意识对字幕、叙述线索等的运用。

1.无声胜有声――字幕的运用

在本片中并未使用解说词,而是使用概括性的字幕作为影片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大段落结束后的情况解释和时间过渡的方式。解释性的字幕共出现了四到五处,很好的引导了整个故事的叙事发展和对整个影片节奏的控制。而解说词的方式更加适合于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人类学纪录片,满足了人类对探索未知的窥视欲,然而并不适合像《颍州的孩子》这样类型的片子。以这种字幕代替解说词引导故事发展的方式,能减少采访者对于影片情绪的介入,让观众很快的沉入故事之中,开始转入对于被拍摄者同情和理解。这正是编导情节意识对该片的影响。若《颍州的孩子》的编导放弃使用概括性的字幕作为影片开始和结束的方式,而是使用常用的解说词来交代故事背景,那就达不到编导预期的效果。这正是编导的情节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2.两条叙述线索的运用

在《颍州的孩子》这部纪录片中,故事的架构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纪实的,记录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高骏与楠楠的生命历程,以及伴随这个过程的周围的人的心理、性情的表现。另一条线索是访谈,简短的访谈穿插在纪实的影象片段中,既形成了一种结构,又突显了编导的意图,这恰恰是编导情节意识的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编导的情节意识对纪录片的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影响着整部纪录片的整体结构布局。好的结构布局能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沉浸在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之中。

二、分析编导的细节意识

纪录片编导的细节意识,使得纪录片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能使编导所想传达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递给观众,并且能使观众记忆犹深。影片《颍州的孩子》编导的细节意识则主要体现镜头的选取上。

1镜头的选取

首先,在《颍州的孩子》这部纪录片中,片子一开始运用的彩色镜头是金黄的油菜花田,蜿蜒的蓝色河流与船只,白雪覆盖的旷野与小路,这三个镜头之间使用叠化的视频特技,在此之后,才出现了片子里主要群体的几个镜头――两个儿童、一个老人,均使用特写镜头,之后几个是儿童的背影,依靠在门边,望向远处的田野,然后特写这名儿童的面部。这时才出片子的主角:“艾滋病孤儿”高骏。此外,田野上的坟冢与葬礼,因为悲痛而哭喊的人群,大大小小的针管药瓶等。显而易见,片子一开始最早的三个镜头是交代片中主要人物所处大的自然环境,是在美景的包裹下的偏僻村落,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加反衬出村落的荒凉。几个人物的特写镜头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共同属性――儿童与老人所属的“弱势群体”,特征是落后贫困而无力改变现实。之后,还以葬礼指示死亡以哭喊传达情绪,以药瓶交代原因,这些细节性的镜头描写,不仅简洁叙事,也为影片蒙上了阴郁的感彩。

在整部片子中,编导主要记录拍摄的,也最能给受众思想冲击的还是艾滋病孤儿――高骏。在影片画面中,瘦小的高骏,光着上身,挺着皮球一样胀鼓的肚子,面无表情地坐在凳子上,全身无数鲜红的疙瘩溃烂流脓。环顾四周,除了一张木板床,整间屋子空空荡荡。几个干裂的馒头躺在箩筐里,上面爬满了苍蝇。画面中那个破旧的房子,被苍蝇爬过的玉米,还有那成为小孩子玩具的瓶子、输液管。这些个镜头在无声的讲述着高骏的生存状态,没有用解说词来讲述他的遭遇有多么的凄惨,几个简单的细节镜头就足以再现高骏的生活――孤独。这段并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反而是编导拿捏了几个细节镜头来感染观众。不得不说,这里编导的细节意识的作用是人声无法比拟的。

其次,在片中还有好几处黑白镜头的运用,有代表性的是片子在7分30秒开始,有五十秒左右的黑白镜头,呈现给观众的是黄家三口死后家徒四壁的破屋子,通过虚焦的黑白镜头,环拍了这个已经人去屋空的家,碎在地上的药罐、药瓶、以及死者那睁着的双眼……这是留给黄家还活着的三个孩子的仅有的回忆,黑白镜头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回忆的、悲凉的死亡意味,这是已经消逝的岁月,消逝的生命。

最后,在本片中有很多空镜头,编导对这些空镜头的选取,也是编导的细节意识的体现。例如,在第一段讲述完黄家的故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坟墓的空镜头。这个坟头的空镜头既是作为对于黄家现在凄惨情况的情感释放,也是作为对于这段故事一个暂结点;再就是在乡里领导介绍完村里的艾滋病人情况后,这一段落宣告结束,下面接一个空镜头,一群树枝上的鸟飞走,象征着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状况。这些空镜头不仅在细节上传达了编导的思想,而且更加细腻的表现了片子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得片子更具感染力,这比单纯的感情戏更加感人。

2音乐的运用

本片除了正常的访谈与日常同期声的纪录之外,几乎通片贯穿了人工音乐。即使在画面同期声进行的过程中仍在背后进行背景音乐式的插入,不管是低缓凄切的钢琴曲还是嘶哑幽怨的二胡声,不但不让观众觉得厌烦,反而使人觉得是不可或缺的,与影片的整体基调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同时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暗涵了作者叙事的深意。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从21分20秒开始至23分40秒结束,在长达2分20秒的影像中,先是一首女孩现场演唱的《少年,祖国的春天》,继而是专业的女高音,像是从天外飘来的基督教音乐,像是命运的呼唤,又像是对命运不公的如泣如诉的控诉。 与之伴随的是多个单镜头画而的连接,在现场同期声演唱的时候与之相契合的画面是许多艾滋孤儿在春节一起包饺子,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众多的艾滋孤儿在一起,虽然失去亲人但生活依然要继续,他们内心的孤独暂时的被收敛。与之相连和专业的女高音相契合的画面镜头是一群孩子在雪地里高兴的玩耍,旁边不远处是孤单的小高骏斜靠着门框在独自的踢着脚,内心的孤独与不解恰好通过这音乐表达出来,与影片的叙事场景达到了一种无形的吻合,同时也深化了本片的叙事主题。

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镜头与音乐的细节巧妙运用,本文仅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加以分析,纪录片人纪录的不仅是鲜活的生活,同时应是人们发自内心和来自灵魂的真实诉说,该片的这种创作理念、创作技巧运用对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结论

通过对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的分析,可以得出: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对纪录片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在纪录片《颍州的孩子》中,

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编导对字幕、叙事结构、音乐以及镜头的选取上。本文以纪录片《颍州的孩子》为例,分析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银德.从《颍州的孩子》看纪录片的叙事[J].文艺评论,2009,1.

[2] 韩鸿.从《颍州的孩子》获奖看中国社会行动纪录片的勃兴[M].文化艺术,2007,3.

[3] 杨兴泽.编导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5.1.

[4] 张成军.细节:电视纪录片的血肉[M].现代视听,2013,8.

作者简介:李世忠(1989C),男,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 硕士学位,河北大学艺术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边防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及措施 下一篇:经典美味话蝉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