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出者爱返 明人者自名

时间:2022-10-29 06:53:00

刘建瑛,女,生于1966年2月,1986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甘州区区管拔尖人才,张掖市人大代表。曾先后获得甘州区“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双十佳女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称号、“舟曲抢险救灾心理援助先进个人”、甘肃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荣誉称号。

一个追梦的人

1986年,刘建瑛从张掖师范毕业,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秀才”可是相当“金贵”的。她雄心勃勃,筹划着自己的职业梦想——到肃南当一名教师。

家乡党寨的两位教管会专干找到她:“小刘,学校缺老师,你瞧那些娃娃们……”何去何从?刘建瑛第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是呀,党寨,她的故乡,生她养她的地方,她想到了家乡父老那期盼的目光,想到了那些可爱的孩子……最终,她站在了党寨中学的讲台上。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学校就让她带初三的数学。“我能行吗?”一向自信的刘建瑛担心起来:自己能否适应,学生能否适应?一连几个夜晚,她辗转难眠。

刘建瑛丝毫不怀疑自己的专业底子,也不怀疑她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刘建瑛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目标: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的老师。这是她的第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她郑重地把它写在了自己教育日记的扉页上。

理想一旦在心灵安顿,就会生根发芽,再加上不服输的个性,刘建瑛在党寨中学一待就是10年。

九十年代,农村的条件还十分简陋。冬天的夜寒冷而漫长,班里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冷冰冰的被窝,学生们往往蜷缩成一团。刘建瑛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她从乡卫生院要来30多个玻璃瓶,学生上自习了,刘建瑛自个儿却忙得不可开交,在玻璃瓶里装满热水,一个一个放在学生冰冷的被窝里。

党寨校园的操场上,师生们每天都能看见迎风飘动的床单和被套,这是刘建瑛为学生洗过的,这也成了党寨中学一道美丽的风景。

孩子的心犹如一汪清澈透明的泉水,清澈得能看见人心,他们觉得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不同一般。

有一次,刘建瑛得了重感冒,牙疼得厉害,上课时直冒汗,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孩子们就搜集来了十几种民间药方,放在了讲桌上……这是孩子们对她付出的回报,她感动而自豪,眼泪簌簌直流。

1989年,刘建瑛做了母亲,对于一个女人来讲,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是对刘建瑛而言却不一样。和他一起工作的丈夫到兰州进修,刚满三个月的孩子留给了她,她要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带班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就像一道命令,刘建瑛说什么也坐不住了。她把孩子放在床上,用被子紧紧裹住,拿起课本就往教室走。孩子的哭声传进教室,老师们听见了,学生们也听见了,只有刘建瑛假装听不见。学生们说刘老师“太狠心”,但是谁都知道,刘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多数孩子呀!

1990年,刘建瑛带出一个毕业班。在毕业考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远远超过了全乡平均水平;全班32名学生中,有3名被中等专业学校录取。这个成绩,在别的学校,也许并不惊人,但在党寨乡的这所八年制学校,却是破天荒的大事。

顿时,刘建瑛的名字不胫而走。党寨中学时任校长田克爱开玩笑说:“在党寨,家长知道刘建瑛,却不知道我这个校长。”

这一片栽种了梦的田野,充满了芳香。刘建瑛充分享受到了付出后有所收获的那份愉悦,也获得了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10年的农村工作经历,使她的教育之梦越发清晰。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以后的南关小学、北街小学,刘建瑛始终像沙漠里长途跋涉的骆驼,靠着心中顽强的承诺,走向一个个新的绿洲。

“批评家长是100%的错误”

大爱无私,大爱无疆,刘建瑛用关怀温暖了学生的心灵,也用爱心感染了家长。

在党寨中学教学期间,刘建瑛的孩子没有人带,学生家长就主动来照顾;孩子们成家之类的事情,家长也愿意找刘老师商量,结婚典礼,也请她做主持。乡亲们的感情是朴素的,而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一天早上上班,刘老师在“玩”手机,同办公室的张老师很纳闷:刘建瑛老师可是学校有名的遵守纪律的模范呀,上班时间怎么在玩手机呀?

她要探个究竟,“建瑛老师,和谁聊天呀?”“和家长,王坤的作业没有做完,我给家长发个短信。”刘建瑛把手机递给张老师看:“尊敬的家长,您好!宝贝王坤昨天的作业没写,不知是孩子没记住作业还是不会做。孩子小,有时也会忘了作业,这很正常,希望我们常联系、多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谢谢!”

每天给家长发短信,是刘建瑛必做的一门功课。在短信中,刘建瑛把孩子们叫“宝贝”,家长也亲切地称她为“建瑛老师”。

有几次,她看到办公室的老师在质问家长:“你的孩子学习差,你咋不管?”说得家长直抹眼泪。

刘建瑛急了,把家长带到办公室外面,不断安慰家长:“老师也是为了孩子,态度不好,请千万别放在心上。”

她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孩子能有出息,是每一个家长最迫切的愿望,但是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我们做老师的应该给家长专业方面的指导,不能一味地指责呀!”

刘建瑛坚持认为:“学生学习不好,主要和老师有关,批评家长是100%的错误。”

打开刘建瑛的博客,我们发现,家长们发来的短信都被她一一保存了下来。“没有家庭教育,学生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她要一直保存下去。

家长说,建瑛老师开家长会,家长准全到,询问其中的“奥妙”,原来每次家长会上,建瑛老师都会对每个孩子的优点进行点评:

“王同学最遵守纪律,没有一次请假,谢谢王妈妈培养了这样优秀的宝贝”;

“李同学做作业可认真了,字写得像打印出来的一样端正、和他的性格一样大方”;

“赵同学脑子里有问不完的问题,是个小小科学家”;

……

刘建瑛说起每个孩子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说得家长既高兴又内疚。谁不知道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但是谁都愿意接受来自老师的信任呀!

一个另类老师

“眼里要有学生,课堂要有孩子,不能‘目中无人’。”这是刘建瑛的一贯主张。

在党寨,她让学生站上讲台,当起了“小老师”。

学生能讲出来的,学生先讲;学生没有理解的,就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来,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商量。“没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超出了预设,好几次还让刘建瑛“下不了台”,但刘建瑛的课堂一直是民主的。

可以想见,跟这样一个另类老师学习另类数学,学生多么带劲,课堂该有多少笑声吧。

当教师一定要做班主任,不然教师的职业生涯就不完整。

暑假的一天,刘建瑛来到校长办公室,“杨校长,我想从一年级带起。”伏案看书的校长抬起头,一脸疑惑,“一年级别人都不愿意带,你是带过初三的,带一年级行吗?”

迎着校长质询的目光,刘建瑛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正因为没有带过,我才要从头学习,给我一个班吧。”

校长应诺了,还提醒刘建瑛要做好多吃苦、多受累的准备。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奇好动。刘建瑛不但不苦恼,还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玩”起了数学:一个个故事味十足的数学问题是孩子们最爱听的童话;课前五分钟的“数学故事我来讲”让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格外高涨,一切都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

数学学科的多年浸濡,为刘建瑛的数学教学打开了思想之门: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术的演练”上。

她把数学带进生活,周末从来不给学生留练习题,而是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在“数学乐园本”上设计图文并茂的个性化作业:1~3年级,刘建瑛让孩子们编写数学故事;4~6年级,她让孩子们写数学周记,记录一周的收获、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自己的评价、努力的方向等,使孩子们在反思中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自我评价中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

58本作业本本不同,刘老师还要一一写上批语。

说刘建瑛是另类教师,一点不错。孩子们作业中出现错误,她从不打叉,而是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及时改正,然后再认真地打上“对号”。

孩子们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到“宝贝,你真棒”、“宝贝,这段时间作业完成得很不错,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加出色”、“宝贝,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你会更加出色,老师相信你会更加努力的”这类鼓励的话语。

孩子们很珍惜自己的作业本,任意翻开一页,看到红彤彤的一片,心里就暖暖的。

多年来,一个忠实的习惯一直陪伴着刘建瑛,就是写教学反思。听一场培训、听一节课、读一篇文章,刘建瑛都要写写自己的心得。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读书、反思、写作成了刘建瑛必修的功课。

爱赢得了爱,勤奋收获了成绩,1998年,刘建瑛作为甘州区数学学科的代表,参加了全市学科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自费追赶潮头的人

教育是富有探索性的事业,耀眼的光环决不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刘建瑛深知: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还远远不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和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一样,刘建瑛的身上有着一股韧劲。

2000年的一个周末,上海北闸八中的刘金海校长应邀到张掖市甘州区讲学,刘建瑛通过教研室购买到一张门票。两天的报告,她做了上万字的笔记;

2006年,嘉峪关举办数学学科教师培训,刘建瑛刚从省城兰州回来,学校考虑到她的身体,就派了别的老师。谁知道,刘建瑛还是自费去了;

2011年暑假,刘建瑛得知全省评优课评选活动在省军区礼堂举行,当时学校并未派人,她不顾天气炎热,乘车到省城兰州,自己买了张入场券,一节不差地听完了三天的报告;

……

人们笑称她是“教师培训班里的旁听生”。一次次的学习,让她更感觉到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因此,凡是培训,刘建瑛都不会“放过”。

2005年,刘建瑛根据学校安排,去黄山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摩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旅游机会,但当她听说学校邀请了任建基校长到学校讲学时,匆匆买上返程的车票,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

刘建瑛还利用节假日先后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在张掖举行的心理健康辅导班、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三级)专业培训、“国培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和“积极品质探索成长”工作坊等培训,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学习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讲,注定是一次次痛苦的自我否定,也意味着一个更加艰难的求索的开始。但是刘建瑛知道,教师不搞教学研究,就是瞎子摸象。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定律,刘建瑛渴望自己拥有一块“试验田”。

当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常被相互混淆,心理问题往往被当做品德问题来处理,多少孩子被推向了道德的“审判台”。不轻言放弃的刘建瑛,就这样匹马单枪地开始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

但是,教育科研是科学,这条路何其艰难,容不得半点的浮躁和虚夸。

刘建瑛白天上课,课余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利用假期自费参加心理教育培训,多次向河西学院、省教科所的专家请教。

多少个夜晚,当别人进入甜蜜的梦乡时,她却沐浴着一屋灯火埋头学习;多少个节假日,在别人与亲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时,她还在学校忙碌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刘建瑛的课题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

在她的班级,她建立了心理咨询信箱——“悄悄话”,这是孩子们和老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一个个彷徨的心灵终于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一天,刘建瑛收到了学生冯远征的一封信:敬爱的建瑛老师,我一直有个难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她们希望我能考个好成绩,必须考到九十八分以上,可我总是考不上,这种压力,让我很痛苦,也很害怕,怕他们怪我,怕他们骂我、打我,这件事我隐藏在心里很久了,我只能对您说,希望您保密。

这是“悄悄话”信箱收到的第一封来信。从此,刘建瑛开始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建瑛老师,男孩子都爱玩滑板,有一个很斜的坡,别的孩子都下去了,就我不敢下,您能帮帮我吗?”

“我是一个转校生,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知为什么我有点害怕!”

……

刘建瑛的课题研究,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北街小学的几年,她先后承担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育性评语”试验、“利用成长记录袋和成长手册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行动研究、校本教程《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开发与实施等9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了甘肃基础教育科研课题一、二、三等奖,并多次应邀给高台、临泽等兄弟学校做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和留守妇女心理辅导,承担了甘州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培训、中欧项目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等多项培训工作。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建瑛利用自己的博客和灾区的200多人建立了联系,并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给予了很大帮助。

2010年8月8日,舟曲阿坝州,山洪肆虐,美丽的高原小城一夜之间满目疮痍。8月27日,刘建瑛与来自全省各地州市的24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兰州集结,奔赴舟曲,开始了穿越灾难的心灵之旅。在舟曲县城关二小,刘建瑛对灾后师生和家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心理援助。

郝玲在《穿越灾难的心灵之旅》中专门对刘建瑛进行了描写:整整三十天,瑛子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几乎餐餐都是饼干,偶尔吃个馒头都是改善生活了。可是她干的活、付出的辛苦是我们这个家无人能比的,大家亲切地称她为“瑛子姐”。

2010年12月,刘建瑛被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选为“舟曲抢险救灾心理援助先进个人”。

在舟曲辛勤工作了一个月后,刘建瑛回到了北街小学,刚走进教室,学生们就冲向讲台,紧紧地抱住了他们的建瑛老师。一瞬间,刘建瑛的泪水夺眶而出。

笑在团队中

刘建瑛是幸运的。

她幸运地得到了党寨中学校长、南关小学校长、北街小学校长的大力支持;她幸运地得到了省教科所专家的真诚帮助;她幸运地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同。

2007年,刘建瑛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在自己的实践研究中,还是在由她带动的课题研究中,她都十分重视团队的力量。

高峰从龙渠调入北街小学,刘建瑛主动找她谈心,分析工作中的得与失。2009年,高峰的爱人上公开课,刘建瑛主动帮助备课,上课的头一天晚上,她还打去电话询问准备情况。

刘建瑛对老师们的帮助是无私的,但是有时却很“苛刻”。

刘国军是学校校刊《晨曦》的编委,有一次,他拿出一沓样稿给刘建瑛看,但这本样稿色彩不纯,刘建瑛坚持让打印部重新印了一遍。

按照惯例,学校开学前各学科组都要制订详细的学科工作计划,一次,有一个年级没有交,说:“明天补上。”刘建瑛说:“不行!”于是,年级组长一夜没合眼补交了一份计划书。

曹文涛和刘建瑛一起到长安支教,刘建瑛提出开展教师培训,得到了校长的支持。

会场安排在乡政府礼堂。

星期六下午,曹文涛老师接到刘建瑛打来的电话,要她赶往会场。曹老师匆匆赶到时,看见桌子已经摆放得整整齐齐,刘建瑛已经在打扫会场了。

曹老师至今还说,会场完全可以让乡镇中心学校自己布置,刘建瑛却说:“我们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北街小学的教师团队。”

2009年,全省科学优质课竞赛,刘建瑛亲自带着教师到兰州参赛。因为是初次在这样大的场合讲课,老师们都有点怯场。于是,刘建瑛陪着她们一遍一遍地练习,还联系到一位专家给老师们做指导。

课上得很成功,刘建瑛理所当然是优秀辅导教师,但她却把这荣誉让给了另外一名老师。

在一次应邀讲学中,有人问刘建瑛:取得这样的成绩,诀窍在哪?刘建瑛说:这是团队的功劳,我只是代表我的学校与大家分享教育心得。

借助课题研究的积累,刘建瑛努力挖掘教师身上的科研意识,并把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和教师们一起讨论,一起确定课题,一起实验探索。在一次次的付出中,刘建瑛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老师们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每一天都做着“大一号”的自己。青年教师宋文武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有这样大的潜力。”

一大批教师在她的带动下,走向了科研成长的“正道”。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刘建瑛就是一位教育的明白人。

采访中,刘建瑛显得腼腆、拘谨,甚至有些局促不安:“我只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实在不值得说。”

张校长告诉记者一件事情。一次上课,刘建瑛晕倒在地上,中午输了液,下午就又到教室给学生上课。

沿着刘建瑛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她在教学上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般永不停步?一个清晰的字越发清晰起来,那就是“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就是我从刘建瑛那里读到的爱的诗篇。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努力定有收获 下一篇:班级“柔性”管理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