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的构想

时间:2022-10-29 05:53:04

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的构想

[摘要]依据医学人才培养与未来职业目标客观要求,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形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36-02

1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之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多样化、随意化,课程量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

2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反映,就是构建医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医学人文学科群课程。

第二,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世界各国很早就开始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他们的共同做法就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开始了新道路模式的尝试,分别设计了社会学理论及人的价值、医学公关学、医学法律问题等课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

第三,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开始逐渐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如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就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了考核中。

第四,师资队伍的搭建应该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层次课程的需要,或是通过引进人文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或是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师资的水平,如有计划选送一批教师到文科大学进修或鼓励教师报考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或连续开办一些文、史、艺等专题研修讲习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或是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中短期去国内综合院校的进修或国外大学的研修,增强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之间搭建一座相互沟通、学习的桥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

3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客观上也决定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结构需要日臻丰富完善。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情操,有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浓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在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以及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一定的人文技能。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

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精神内化,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充分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如文、史、哲、艺等人文基础课程。正如《意见》所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一层面是使学生宽领域地掌握人文知识,全方位地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主要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包括与学生实践操作、临床体验、医患沟通技巧、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医学人文技能课程。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为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对上述三个子系统的课程群分别列出具体课程目录,纳入教学计划。并建议将第一、第三两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1学分(18学时);将第二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36学时)。同时,还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以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也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

在国外,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2010年的报告中称,在21世纪倡导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把培养医学生的胜任力作为塑造医生未来职业素质的目标。第三代改革,是建立在对医生应当具有的素质认识的变化基础上的。Epstein和Hundert(2002)定义的医师胜任力,共包括以下7个方面:习惯和明智地使用沟通、知识、技术性技能、临床推理、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IIME,2001),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作为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可见,作为医学生除了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具有情感、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人文素质。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这些人文素质要求,正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

在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已有专家建议,在执行本科教育标准的前提下,确定通识教育的时间为 1 年,纯医学教育的时间为 4年。如果学制出现大的调整,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将随之调整和改变,现在的探索也会为将来积累必要的经验。此外,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中的必要的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恰当的教学方式、课堂之外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校园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等,同样是决定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开阔视野,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关注如何发挥隐形课程的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建立医学人文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将显性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8

[2]阎光才20世纪大学普通教育思想回顾与评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9):7-9

[3]韦勤,柏茗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30

[4]林萍,管志远学制——我国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3.

上一篇:从泉州的实践评析中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下一篇:网络营销 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