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10-29 05:21:21

关于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 要】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内容、评价体系管理环节等方面,探讨如何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0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了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此,本文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完善该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建设的思考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是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与依据之一。我们在总结参照大学本科的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宣传、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却重视不够。只有少数高职院校于2006年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于上级部门的不断重视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从2010年起才开始普及开设此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研究逐渐完善,并具有创新性。目前不少高职高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挫折应对、性心理与性健康、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心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已符合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基本精神的要求,但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实质上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

要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因为高职学校招生对象是高考招生中的底层生源,面对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高职学生比同龄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自卑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实际,设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轻松活跃,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形成强化与内化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教育机制。其次,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实际。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高职学生将来职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如针对狱政管理专业,要考虑监狱民警工作的复杂艰苦环境,考虑现场心理体验教学,就需要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体现出狱政管理专业的特点,随后要形成与专业特点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心理影视资源库、练习题库等,并建立教学网站、监狱系统实践基地,这些都使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内涵。

二、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思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涉及青年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内容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要有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教育影响力生成、接受、内化、体验与评价选择的复合过程。课程建设目标体系自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目标要求,评估的目标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应该包括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而且应该以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具体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精神,清楚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任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使辅导更具针对性。例如,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新环境,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处理好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人格等问题为重点;三年级学生则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择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只有建构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二)要有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科研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与科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而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最终有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可以说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只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基本上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师团队没有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精心凝练,没有在课程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对教材建设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科研来不断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评估,也要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标准对其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对教师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综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来决定该教师未来的培训、升级、激励甚至是薪酬。

(三)要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强调知识传授外,更为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成长,于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能够接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做好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好注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潜移默化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的互动,促进学生心理自助。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纯理论说教现象,要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让课程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强调学生的参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自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要有实践教学的体验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一个广阔的、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实践情况灵活变通,探寻和构建更理想、更适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心理体验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一大内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个体的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心理电影分析、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以及采用课堂外的素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与见习、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样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操作、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等等。

(五)要有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十分强调个体发展的感悟与体验,需要一个内化的累积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就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参与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1.需要全面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除了检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外,还要注意考查:是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是否培养了阳光的心态;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是否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有用的人际交往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例如,一个与同学产生隔阂的学生,决心明天主动找对方谈心,以消除隔阂。

2.需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往每门课的考核,以课程作业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这种方式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成绩评价,没有强调心理课程独有的参与性体验过程,评价过于简单和片面。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采取“1∶2∶2∶5”评定方式。“1”是选课听课就得10分,第一个“2”是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活动为20分,第二个“2”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校园及社会20分,“5”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书面成绩评价都会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在合格以上,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进步,成绩自然就会合格,又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心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管理环节的思考

在考虑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环节,才能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05页)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的监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组织保证。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时间还不太长,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重在学好专业课、练好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毕竟有心理问题的人占绝少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出于形势,是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从而造成课程教学规范缺失、师资力量的缺乏等,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狠抓“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教学及全面改善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资,确保质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思政教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质量这个瓶颈问题,已成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要求,并争取按需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学教师,这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

(三)建立制度,加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比内容体系建立评分体系,整个体系分为师资队伍及水平25分,教学条件建设20分,教学管理过程25分,教学效果30分。再次,按具体板块进行细化突出特色内容,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师资队伍及水平的评价内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为教学管理过程评价内容,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全面改善效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等,全面改善效果评比再细化就包括了学生成绩落实方式内容,要通过“1∶2∶2∶5”的评定方式突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参与性评价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年立项课题(2010SZ013)

【作者简介】朱小根(1965-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艺术设计类专业Photoshop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