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逸”生“劳”——我的课堂追求

时间:2022-10-29 04:28:32

师“逸”生“劳”——我的课堂追求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尽管教师有意识地去尝试,想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却限于某些原因,不能很好地实践,很多时候课堂的主人还是教师。呈现的还是教师累得够呛,学生却优哉游哉的局面,即师劳生逸。

因而可以说,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自己从课堂中走出来,即师逸生劳,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苦苦追寻的目标。对教龄十二年的我来说,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坚持不懈的追求。因而无论是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我一直努力着。特别是这几年,我大胆地做了尝试,颇有一番感受,在师逸生劳的课堂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一位课堂主导者的“心”慰。

杂文历来被学生视为文意深刻、语义含蓄、不易理解的一类文章。因而在教学《我若为王》时,我首先适机地找到突破口,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契点。通过阅读,学生体会“我”是否喜欢做王,且要找到有关的语句说明,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以较快的速度找到了相关语句。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分析“我”为何不喜欢做王,没想到,同学们很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结合2-5段,纷纷阐释了自己的认识,并且对文末三段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适机地抛出“王权”与“奴才”之间关系的探讨。且用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进一步引导启发,加深了学生对文旨的理解,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最后我又让他们联系前面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再来看“奴性”的劣根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了一名引路人,而这一路的探索始终闪现着学生忙碌的身影,响彻着他们睿智的辩解,并且我享受到了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偷闲”所获得的乐趣。但很多时候,我不喜欢引着他们去探索,而是希望他们带领着我来学习,可以说,这时候我又成了一名问路人。

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基于本课文体的特点,故在授课时,我先问“这一课你们打算怎么学”,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立即告诉我,首先应该读。接着我就问,“那谁来读”,同学们有些活跃,在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试读之后,其他同学主动站起来,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使那位同学很有感触地再读了一遍。结果有的同学还认为读得不太好,我就发问:“你认为该怎么读?”于是这位同学就范读了一下,我趁机又发问了,“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位学生又阐释了自己的想法。而这时,其他同学也都纷纷站起来,针对诗句表述了自己的理解,且一一作了范读。故我又让第一位试读的学生在结合大家的意见及自己的再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结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许。而我也在同学们的带领之下,轻松而愉悦地神游于徐志摩当时的境界之中。最后我们大家在美读之中再次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一堂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而我却享受到了“偷懒”中的惬意,学生从中所闪现的一些亮点,更让我惊叹。同时逐渐使我给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了位。

例如:讲授《致橡树》时,我在调动学生“忙”起来之后,又及时地发挥了自己的角色功能。针对本课内容,在课堂后面,我又进行了课外延伸,对学生的爱情观进行了引导,“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之后又借一首《十六岁的爱情》结束了全文,使课堂中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

这堂课的效果,在课后练笔“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中又有着充分的体现。同学们就他们敏感、老师头疼、家长们忧心的青春期问题,联系自我或周围的生活,阐释了自己理性的认识和见解,进而也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通过这些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而且能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精神、主体地位,达到了“师逸生劳”的理想境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真正地将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我明白了:教师其实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唱戏的主角。

说起文言文教学,我们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朗读,尔后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尔后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反复练习加以巩固,尔后学生背诵课文,尔后……结果老师累了,学生烦了,最终连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在刚开始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先让学生朗读之后,我就适机地结合地图(自己手画)介绍了时代背景,郑国空前紧张的严峻形势,一下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就是在这种随时要亡国的情况下,若有人能将局势力挽狂澜扭转过来,他应具备什么素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看法,这样就初步地先给未出场的烛之武形象大致地勾勒出来了。但我还没有公开提到他,又问:这个即将出场的人是怎么走进我们视野的?作者这样安排,目的何在?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我接着问:烛之武是不是马上就应命了?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 到此烛之武的形象已开始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此基础之上,同学们领着我充分地领略了烛之武那高超的语言艺术,听着同学们将烛之武的说辞分析得有理有据,我也随之放下心来,因为这毕竟和以往学习文言文的顺序有很大的改变呀!

我这样重视文言文中的文化信息,是不是就不管语言学习了呢?不,我大胆地先领着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研习,就可先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之后语言学习的重任就交给了学生。因为课文下有很多注解,只要在紧要处老师点拨一下就行了。这样让我更加意识到:许多时候,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此刻的我就是一名指挥,那演奏交响乐的任务就交给课堂中的每一位乐手吧。但我们的指挥棒上发出的指令应该是有价值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的信号!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脸庞,聆听着他们富有个性的辩解,我的心里不仅仅是愉悦,还有“心慰”。我实现了我的课堂追求——师逸生劳。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习作教学贵在写实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