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重镇”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2-10-29 03:44:44

高雅艺术“重镇”是怎样炼成的?

五年前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国家大剧院有朝一日会成为全球瞩目的古典音乐艺术舞台。但是伴随着星光璀璨的演奏大师频繁造访,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纷至沓来,正是长安街畔这座国家最高表演艺术中心的出现,改变了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生活,也让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可以与纽约、伦敦、巴黎抗衡的国际性高雅艺术重镇。

波利尼的手印与阿巴多背影

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开业的第一个演出日,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率领圣彼得堡马琳斯基剧院上演了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不过比演出本身更引人瞩目的是眼前令人兴奋不已的建筑。从1998年征集设计方案,到2001年末开始动工,再到期间因工期延误而导致开业日期数度推迟,这座庞大而新奇的建筑物被寄予期望的时间有将近10年,普通民众对于建筑本身的好奇,远远超过对其未来演出水准的关注。

其实在大剧院建院之初,媒体和业界的怀疑就没有停止过。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在中国前所未有,而一旦没有足够演出节目储备,将无法避免唱空城计的尴尬,而以场地寻租的方式维持运营虽然可当作一时之举,却有悖于剧院可持续发展之路。但随着伦敦爱乐、纽约爱乐、斯卡拉爱乐、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图卢兹市政歌剧院、卡雷拉斯、穆特、李云迪、郎朗等一批知名院团和音乐家先后亮相,人们渐渐发现矗立在长安街畔的这枚“巨蛋”绝不是一件光鲜的摆设。

但疑问仍然没有打消,人们在担心一批高水准演出能够如此密集地出现是否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时地利的影响,在“后奥运时代”如何保持同等规模和体量仍然值得观察。同时,在开业运营的第一个年头中,相比于曾引进了瓦格纳《指环》四联剧和柏林爱乐、德意志歌剧院等重磅演出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国家大剧院在当时还没有拿出更具震撼力的演出项目。

不过,随着2008年岁末刚刚坐上英国《留声机》杂志世界头号交响乐团宝座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登陆大剧院,让乐迷欣喜疯狂的一年宣告开始。两个月后的2009年2月13日,年逾八旬的指挥巨擘伯纳德·海丁克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首次访华,并且带来一套由和布鲁克纳大型交响曲组成的重磅曲目。当人们以为有生之年无法领略到海丁克的指挥风采时,爆满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却迎来这位仙风道骨式的音乐大师。

惊喜还没有结束,3月9日阔别中国演出舞台多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再度归来,随后当今乐坛最杰出的钢琴大师毛里奇奥·波利尼奇迹般地站在了大剧院的舞台上,2006年他首次访问北京时,观众根本不敢奢望这位大师能够重返中国,但恰恰是这位钢琴界硕果仅存的巨匠式人物不仅在那一年将自己的手印留给大剧院收藏,并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他所使用的钢琴身上,而这也为他之后在2010年、2012年的两度归来埋下了伏笔。

将波利尼收入囊中后,国家大剧院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这位卡拉扬在柏林爱乐的接班人自从2002年卸任后,潜心在瑞士琉森音乐节打造着他的琉森节日管弦乐团,而能邀请这支欧洲管弦乐“全明星队”是世界上所有音乐厅和剧院的梦想,此前阿巴多与乐团只在日本东京留下过足迹,而他们的下一站便是国家大剧院。

2009年9月,天王巨星般的阿巴多降临,演出票数月前一售而空,全国各地的乐迷蜂拥而至,国家大剧院也缔造了多年以来北京音乐舞台最令人难忘的瞬间。正是从琉森节日乐团亮相大剧院开始,北京成为了继东京之后亚洲又一个古典音乐中心,顶尖交响乐团、指挥家、演奏家访问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常态化,让北京这座城市的古典音乐舞台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座高速运行的歌剧工厂

如果说仅仅依靠引进高水准交响乐演出,还不足以彰显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风范,那么依靠本院力量染指歌剧艺术领域则是必然的结果。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对于国家大剧院而言,如果要选择一个能够体现剧院的艺术水准,能够形成国际艺术交流的对话平台的艺术形式,那一定是歌剧。这是世界各地大剧院的共同选择,我们也要占领歌剧高地,与世界对话。”

2009年4月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开幕,传奇歌剧大师里奥·努奇领衔的帕尔马皇家歌剧院来京演绎威尔第歌剧《弄臣》,努奇大师彪悍无比,光芒四射的演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歌剧节发轫,国家大剧院进入了系统进行歌剧制作和生产的阶段。邀请国际化的演出团队进行创作,采取中外歌手分组上阵的方式,同时邀请世界著名指挥家统领乐队。在2010年的第二届歌剧节中,剧院虽然引进了由莫斯科大剧院原班人马带来的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奥涅金》,但期间的重头戏却是大剧院自制完成的《茶花女》、《卡门》和首次在国内舞台亮相的多尼采蒂歌剧《爱之甘醇》。

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在音乐表现方面,大剧院都为国内歌剧演出和制作创立了全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正是大剧院在歌剧制作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国内歌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一年只能看到一两部歌剧的观众,每年都有十余部可供欣赏的歌剧剧目,并且剧院仍在以年均6至8部的速度增加新的剧目储备。国家大剧院的目标是在2015年建立起一个由多达50部经典歌剧与原创歌剧组成的常备剧目储存。

2011年,剧院力邀意大利著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德尔·莫纳科打造了让人记忆犹新的普契尼代表作《托斯卡》,年末又将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和《灰姑娘》送上舞台。今年,国家大剧院更是野心勃勃地向具有最高演出难度的瓦格纳歌剧发起挑战,相继上演了《漂泊的荷兰人》与《罗恩格林》,同时名震欧美的华人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受邀归来,演绎了全新版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

中国本土歌剧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繁盛与多彩,这不仅表现在剧目数量的增加和艺术品质的提升,也表现在剧目种类的多样性和体裁形式的多元化上。而截至目前,剧院已经先后推出包括《图兰朵》、《卡门》、《茶花女》《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在内的自制歌剧21部,其中包括《西施》、《乡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运河谣》4部原创歌剧,每年上演的歌剧剧目平均多达15部。《纽约时报》在2010年年底曾经预言:“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西方歌剧在中国进入了繁荣时代。”

向作曲大师致敬从肖邦到、德彪西

2010年是作曲家肖邦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以向这位伟大波兰音乐家致敬的名义组织了一系列演出,并效仿英国南岸艺术中心(South Bank Center)创立了国际钢琴家系列,先后邀请当今国际乐坛最杰出的14位钢琴家悉数亮相,缔造了中国音乐演出舞台前所未有的盛况,更彰显了剧院对这位杰出作曲家的热爱。为此,波兰政府将一座肖邦铜像留在了大剧院并向未参与演出的钢琴家颁发了一本具有纪念意义的“肖邦护照”。

国家大剧院又在2011年高调纪念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逝世100周年。虽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与家喻户晓的肖邦有所不同,其在寻常中国民众心中仍然十分陌生。而为了向中国观众介绍这位对20世纪欧洲古典音乐有着巨大影响的作曲家,国家大剧院启动了纪念逝世百年的系列演出计划。149天,7支交响乐团,10位指挥家,10部交响曲。苏黎世市政厅乐团、柏林爱乐、捷克爱乐、亚洲爱乐则让这一系列演出实现全面的升级,让中国观众领略了最高水准的音乐会。

当年11月,柏林爱乐乐团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以第九交响曲的精湛演绎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而为了支持这一意义非凡的纪念活动,同样首次到访的捷克爱乐乐团破天荒地在亚洲巡演中加入了人员编制巨大的第六交响曲。

上一篇:浅谈降低高压线损的技术措施 下一篇:传销穿上电子商务外衣 声称点击鼠标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