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10-29 03:40:06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取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42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采取原有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液灌流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在采取原有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配合外擦乳化油剂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及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尿毒症; 皮肤瘙痒

中图分类号 R318.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31-02

皮肤瘙痒是采取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相关研究显示,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发生率可达50%~75%。尿毒症皮肤瘙痒会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睡眠质量等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对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与重视,但是目前临床对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1]。临床研究探讨认为,引发尿毒症皮肤瘙痒可能与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升高、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蓄积体内有关[2]。尿毒症患者单纯采取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对于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能力有限,因此,笔者所在医院采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取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42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4~75岁,平均(42.2±6.35)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4±2.2)年。原发病分布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间质性肾炎1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5~77岁,平均(43.4±6.56)岁,病程4~12年,平均(6.6±2.5)年。原发病分布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间质性肾炎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采取原有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液灌流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在采取原有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配合外擦乳化油剂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3]。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消失,或者是还有轻度的瘙痒感但不需要抓;(2)有效: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有显著的改善,虽然还有瘙痒感,但是能够忍受,可以控制不抓;(3)无效:患者的瘙痒症无改善,瘙痒感较严重,无法控制不抓[4]。

1.4 皮肤瘙痒程度评分标准

皮肤瘙痒程度评价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优:0~2分,良:3~5分,中:6~8分,差:>8分。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3次随机评分,然后取平均值对患者的瘙痒程度进行评价[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22) 9(40.9) 11(50.0) 2(9.1) 20(90.9)

对照组(n=20) 4(20.0) 7(35.0) 9(45.0) 11(55.0)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3~5分、6~8分、>8分数段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8分数段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 分

组别 评分 可视模拟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分(n=10) 3.4±0.8 1.5±0.5

6~8分(n=4) 6.8±0.8 3.1±0.5

>8分(n=8) 8.2±0.3 3.3±1.3

对照组 3~5分(n=10) 3.6±0.5 2.8±1.1

6~8分(n=3) 7.2±0.5 6.3±0.6

>8分(n=7) 8.3±0.4 6.4±1.3

2.3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对照组3~5分和6~8分数段治疗后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β2微球蛋白水平均出现下降,其甲状旁腺激素3~5分、6~8分、>8分数段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比较

组别 评分 甲状旁腺激素(pg/ml)

β2微球蛋白水平(?g/m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分(n=10) 676±54 330±49 23.0±4.9 17.2±3.5

6~8分(n=4) 785±65 423±63 22.0±4.0 18.6±3.0

>8分(n=8) 994±39 522±55 25.0±3.9 19.5±3.1

对照组 3~5分(n=10) 680±70 466±61 22.1±2.6 22.0±3.4

6~8分(n=3) 782±54 755±62 22.0±4.4 22.2±3.9

>8分(n=7) 1003±70 997±56 23.1±4.9 23.8±3.5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较大的延长,而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的几率也不断地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6]。目前,临床上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且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临床多年的研究探索表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病可能与以下一系列因素相关:(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升高;(2)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蓄积体内无法排出;(3)患者的钙磷代谢出现紊乱,发生了皮肤钙沉积,刺激患者的皮肤末梢神经从而引发瘙痒;(4)患者血液中的组胺水平升高[7]。

临床大量的研究表明,甲状旁腺素的升高,会引发患者出现皮肤钙化,刺激皮肤的肥大细胞激活,并且释放组胺,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皮肤瘙痒。因此,目前来说,临床上将甲状旁腺素的升高作为导致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从甲状旁腺素的分子量来看,在尿毒症毒素中其属于中分子类毒素[8]。

血液灌流治疗是通过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到体外循环系统中的方式,利用灌洗器中吸附剂的非特性吸附作用,将血液中的毒物、药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清除,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特别是对于血液中病理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具有很好的效果[9-10]。从本次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采取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甲状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使导致皮肤瘙痒的毒素水平大大降低,从而达到缓解皮肤瘙痒的目的。

综上所述,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能够有效地清除甲状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等导致皮肤瘙痒的毒素,从而使皮肤瘙痒得到显著缓减,提高皮肤瘙痒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秀萍,孙约文.尿毒症血液透析致皮肤瘙痒患者联合流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0,10(12):1517-1518.

[2]刘瑞,赵静,柯昌云.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56-58.

[3]崔秀娴,国春玲,杨庆春.紫外线光疗仪照射治疗56例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13):99.

[4]华青,陈强,计文明,等.加巴喷丁治疗顽固性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25-127.

[5]朱小生,方长太,白兆青.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10):1277-1278.

[6]赵东旭,李元春,湛红.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27-28.

[7],王小兵,苏凤珍,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皮肤瘙痒36例[J].淮海医药,2010,28(5):420-421.

[8]柏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38-1339.

[9]李小媚.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9,15(10):1187-1188.

[10]陈典恒.组合型人工肾治疗顽固性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36.

(收稿日期:2013-12-03) (编辑:郎威)

上一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氨溴索的效... 下一篇:独立准直器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