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帝王们的命运下滑线/越王勾践为何发展养猪业

时间:2022-10-29 03:28:11

落寞帝王们的命运下滑线/越王勾践为何发展养猪业

落寞帝王们的命运下滑线

文/张宏杰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命运做成一张图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滑曲线:虽然偶有波动,但是基本上是越来越惨。

秦代以前,亡国之君虽然失去了国家,但不会失去尊严。商汤俘获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夏桀之后,将他流放于南巢。在流放地,夏桀身边还有几个侍臣陪伴,基本上保持了贵族的生活待遇。

之所以如此优待,是贵族政治的风度使然。在秦始皇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贵族社会,“礼”是政治的最高原则。对贵族们来说,胜利是重要的,风度更为重要。考诸世界历史,欧洲人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秦始皇的后代基本都被杀光了,但秦代之后,善待亡国之君的政治传统又一度恢复。比如汉代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下场就比较有面子。曹丕称帝之时,识时务的刘协亲自“劝进”,明智地配合曹丕完成所谓“禅让”仪式,让曹丕避免了篡位的恶名,顺利当了皇帝。过后他被封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甚至行汉正朔。刘协太太平平地当了十四年山阳公后,得以善终,终年五十四岁。死后他不但被谥“孝献皇帝”,还被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曹丕导演“禅让”大戏之时,肯定不会想到,四十五年之后,另一位权臣司马炎以几乎同样的手段,从他侄孙曹奂手中夺取了皇冠。在这之后,西晋、宋、齐、梁、陈、北周、北齐、隋、五代的梁朝及大宋王朝,都照葫芦画瓢,将“禅让”剧本搬演了十次。

对亡国之君首开杀戒的是南朝宋主刘裕,本来东晋末帝司马德文也很懂事,十分识相地在禅位诏书上签字,又不等刘裕“三让”就搬出皇宫。刘裕也按历代规矩,封了司马德文一个爵位。然而,中国历史的内核在此时悄悄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皇位的争夺者由平民阶层转向了流氓。刘裕是市井无赖出身,根基太浅,士族并不真心拥戴。何况称帝之时,刘裕已经年近七十,司马德文正是年富力强的三十六岁。司马德文的存在,让刘裕不能安枕。即位不久,他派兵将司马德文杀死,接着又对司马一族痛下杀手。

从那之后,中国改朝换代的模式发生变化:新皇帝逼旧王朝末帝禅让后,先封前朝末帝为王,然后再找机会暗杀并灭族。

这种先封后杀的把戏一直足足玩了八次,到了五代时期,那些末代皇帝才算回过味儿来。五代时期的末代皇帝中有两位是自杀而死,免得受二茬罪。后梁末帝朱友贞是国破后自刎而死,后唐末帝李从珂是国亡后自焚而死,都算是比较明智。

不过,被直接杀死,还算不上末代皇帝中最惨的下场,最惨的是像北宋徽、钦二帝那样在无比屈辱的流放中受尽折磨后死去。

越王勾践为何发展养猪业

文/蒋波

眼下,猪肉价格不断上涨,但猪谈不上什么“地位”。而古代不同,猪不仅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也用于日常祭祀。一句话,猪的“社会地位”较高。因此,汉代不少人直接取名“彘”: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原名刘彘,汉武帝还有一位叫荀彘的左将军。

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猪甚至扮演过重要角色,例如广为传颂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与猪有关。春秋后期,越国遭受吴国重创,勾践知耻后勇,发愤图强。勾践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不仅有志向有决心,还付出了实际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大力发展养猪业。越国当时养猪的规模很大,有专门的饲养人员,也有“豕山”这样大型的养殖场所,“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越绝书》卷八)

至于勾践号召养猪的目的,一是为了鼓励生育,增加人口。无论生男生女,都有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越语上》)春秋之际,食用猪肉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一般老百姓吃顿肉不容易,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古稀之后才能享受,所以孟子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勾践拿猪来奖励老百姓生育,足见复仇决心之大。养猪的另一个目的是强兵。直白点说,就是改善士兵们的伙食,提高战斗力,为讨伐吴国做充分准备,“将伐吴,以食士也。”(《越绝书》卷八)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一块块肥肉,可以强壮一支军队。

上一篇:在家做体检/长寿面相 一测便知/笑一笑是降糖的... 下一篇:古人怎样用司法解决纠纷/唐代宰相吃葡萄只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