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以内化,勤写以外显

时间:2022-10-29 02:05:04

读与写是小学生两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可谓相辅相成。学生在阅读中攫取了丰富的素材、提升了语感、塑造了思想意识;而写作则帮助学生检验知识的内化效果、调动积累的情感,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故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一、精读以内化――深入剖析文本

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时间洗礼的,不乏名家名篇,是极具阅读价值的范文,可谓是语文知识习得的宝库。因此,精细阅读、深入剖析文本,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

(一)提炼主线,树立全局观

写作中常见的跑题现象是由于学生对全局观的把握有所欠缺,写作思路不够开阔。这一问题可通过阅读来改善,首先提炼主线,然后扩展到支线,使全文形成一张树状的网。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中,其主线是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以保护唐僧;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可进一步提炼支线,即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三次棒打除妖。通过纵、深两个层面的提炼,使文章主线与支线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使故事情节由平面变得立体。在框架提炼的过程中,教师给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支线,以锻炼学生的全局观,提高写作中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深入剖析,强化鉴赏力

上文的案例中,作为名著的改编版本,编者保留了原著中人物的经典形象,比如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名为“白骨夫人”的白骨精,从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进行形象刻画的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在描写三次棒打的细节时,强调动作描写也是该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比如八戒的“夺”、悟空的“棒”和“藏”等动作的描写,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如唐僧的“惊”、白骨精的“笑”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对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勤写以外显――仿写切换角度

知识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经历由内化到外显的洗礼,才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目的。仅靠阅读的单向训练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还需要写作训练实现知识外显,使语文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一)酝酿情感,勤写中积累

阅读是学生认知社会、了解情感的窗口。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可帮助学生增长见闻、酝酿情感和积累词语,学会感悟生活,为写作提供基础。比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描写了“烟台的海”四季的变化,春季的“绿莹莹”、夏季的“凉爽”、秋季的“高远”和冬天的“凝重”,描写细致入微,学生可进行摘抄,用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时,摘抄的过程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可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进行造句,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

(二)切换角度,仿写中创新

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在阅读中,同样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收获。小学生写作处于模仿阶段,仿写课文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比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中,学生可仿照文中的描写风格,描写自己家乡的海,同样是四季的变化、同样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只是换了地点。但在描写中,还应引导学生突出家乡的特色,增加与课文中的“海”与众不同之处的描写。突出这一点差异,既可平添写作的乐趣,又使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避免了盲目模仿,锻炼了学生切换角度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读写结合――启发创作灵感

“读”与“写”的结合是教学的必然趋势,读写结合使知识勾连咀嚼,反复酝酿情感,以启发创作灵感。

(一)积累素材,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知识得以内化和外显的教学方式,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阅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写作是主动地输出知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如同一次蜕变。在蜕变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可增加学习兴趣,为写作积累素材。如《月光启蒙》一文中,描写了母亲教作者唱儿歌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并罕见,学生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在作者的艺术加工下,将这些生活片段文字化,为小学生描写类似的个人经历提供了借鉴,可直接摘抄或仿写,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所谓读写结合教学,正是阅读与写作双向进行,互为辅助。

(二)迁情入境,启发灵感

情感使文字富有灵性,是启发创作灵感的关键。情感酝酿是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的个人情感在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创作灵感随之被激发出来。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作者对于母亲的眷恋展现于字里行间,特别写到母亲失去记忆的一段,使人动容。学生在阅读与仿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可趁势布置学生写“与母亲的那些事”。这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突破了仿写的框架束缚,将对母亲的情感融入作文,焕发文字的活力。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中,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由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完美结合,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考化学专题复习中整合策略初探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