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陈列馆

时间:2022-10-29 01:44:15

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翰墨飘香的简帛,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尸,成就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设在湖南省博物馆内,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精华,284件(组)文物引领观者穿越历史时空,感悟汉代文明的神奇与瑰丽。

惊世出土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这是考古界对上世纪中国两大考古发现的高度评价。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因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其实,这里埋葬着两千多年前西汉长沙国相a侯利苍一家。

1971年冬,长沙三六六医院施工时,出现严重塌方,从一小洞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

1972年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携专家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根据出土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是a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a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车大侯利苍其子墓。三座墓葬建造时间相距约20多年,结构严谨,规模宏伟,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

千年女尸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惊人发现。时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a侯夫人辛追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鲜尸。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后经解剖发现,a侯夫人辛追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血管里尚有凝固的血块,据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甜瓜子,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约50岁。

遗体历两千多年而不腐,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缺氧和无菌环境,而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用。

陪葬木俑

偶人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俑”为表现形式。大约秦汉之后,多以俑陪葬,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例证。以俑代人,一如现实生活,有形象百种千样。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着衣木俑,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偶人有考证的最早依据。

西汉时期俑的造型有了很大进展,制作精美,能够表现出模拟人物特点,姿态生动传神。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号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批木俑造型,其中有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避邪木俑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各类木俑366个,这些木俑,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尤以女性木俑最引人注目,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女舞俑,高47厘米,体态袅娜,腿部微曲,好像正在蹈足起舞……

马王堆出土的木俑大多是主大侯家奴婢,家臣的替身,有总管,乐师,歌舞俑等,可以看出侯门尊贵的气派。馆内展出的“冠人”男俑,体形高大,头戴高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是a侯家众奴婢之长。

a侯家拥有众多家吏和奴婢,一、三号墓出土木俑300多个,是a侯家的家吏和奴婢的替身。还有一些彩绘木俑,高仅44―47厘米,造型矮小,数量最多,是a侯家地位最低、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形象。

漆器之美

古人偏爱用青铜制作礼器。到了汉代,产生了新的流行物品――漆器。黑色底漆上画着红色图案,为容易给人轻浮感的木制器皿加上了庄重的色彩。

漆器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一个有花纹的漆杯相当于十件铜杯的价格。因此,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马王堆汉墓主人当时正处于漆器流行趋势中心,除车大侯利苍墓因漆器被盗不存外,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漆器500余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装饰花纹多为云朵和螺旋图形,彰显出优雅的曲线,虽历经千年,依然光鲜亮丽。

这些漆器显示了a侯家族独特的审美品位,更是古代艺术家心血与才华的结晶。漆器采用“堆漆画法”,先用厚厚的白漆在漆器表面勾勒出线条,再用彩漆厚厚地填实,使图案具有立体感。一些细如发丝的花纹须借助特殊角度光线才能看到,因为它们不是用笔绘制,而是用锥或针刺刻出来。

马王堆出土器型大小兼备,装饰推陈出新,纹饰清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出土漆器以实用器为主,种类齐全,涉及礼器,乐器、兵器,葬具以及生活用具等,几乎囊括了西汉初期所有漆器种类。云纹漆鼎、云纹漆锺,云纹漆钫,云纹漆案,彩绘双层九子漆奁,长方形粉彩漆奁、漆绘龙纹勺等均为馆藏一级保护文物。

最令人惊奇的是,云纹漆鼎出土时,鼎内还盛放有汤和莲藕片,浸泡在汤中2000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令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随着搬动次数和暴露于空气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少,等运回到博物馆,藕片竟然全部神奇地消失了。

藕片千年不腐,而出土后却为何又迅速消失了呢?据专家解释,出土时清晰可见的藕片,其实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存一完整外形而已,出土后遇空气氧化,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就迅速溶解于水了。

丝国之宝

中国被誉为“丝国”。一,三号墓出土纺织品及衣物100余件,除少量麻布外,绝大多数为丝织物,绢,纱、罗,绮,锦品种齐全,印染、刺绣,印花,彩绘工艺兼备,全面反映了汉初纺织成就和工艺水平。

车大侯夫人生前精于穿着打扮,随葬的各类织品从头到脚应俱全。其中包括长袍,单衣,裙子,袜子,以及绣枕、枕巾,桌布,帷幔,丝绸衣料等,装了整整6大箱。几何纹绒圈锦,素纱单衣,罗地“信期绣”丝绵袍,印花敷彩丝绵袍,信期绣“千金”绦手套,丝履绛紫绢袜等均为出土精品。

铺绒绣残片,用朱红,黑,烟三色丝线在褐色绢上绣出黑色斜方格纹,格内再绣红色和烟色的树纹,这是目前我国所见的最早平针满绣绣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刺绣的古老流派――湖南湘绣的风采。

印花敷彩丝绵袍,是汉代贵族妇女种华丽的时装。款式简洁,直裾,交领,右衽。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色彩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纹印制线条流畅,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

在出土的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国宝级文物“素纱单衣”。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8克,折叠后可尽握于掌中,为世间孤品。穿上这样的素纱单衣行走起来,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为国内仅有,是湖南博物馆三大镇馆宝贝之一。

简帛之珍

帛书,帛画,简牍也是马王堆汉墓的重要发现。三号墓出土帛书近四十种,10余万字。内涵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体育,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一,三号墓还出土帛画11幅,遣策722支,医简200支。

《十问》《合阴阳》《周易》《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太一将行”图》《车马仪仗图》,一号墓T形帛画和三号墓T形帛画,均为馆藏精品文物。它们中的大部分书早已失传,有些如《周易》《老子》,虽然有今本传世,但马王堆出土的是古本,内容与人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异,《道德经》的名字就是“德”在前,“道”在后。

马王堆简帛中有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着很多上古药方,其中有些已经失传。还有绘在帛上的画《导引图》,所谓“导引”,就是配合呼吸方法的体操,与印度瑜伽术有类似之处。在《天文气象杂占》中,清晰地绘有30颗彗星形象。这些彗星有彗核,彗发和彗尾,描绘得相当清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帛书《五星占》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

一号墓T型彩绘帛画出土时平放在主大侯夫人辛追的内棺上,呈T形,长2米多,形状像汉代短袖长衣,随葬品清单称它为“非衣”,即“飞衣”。古人送葬时,死者的亲属会举起悬挂着“飞衣”的竹竿,走在送葬队伍前头,作为葬礼中的“引魂幡”,引导死者灵魂升天,入墓时,则把它取下来盖在内棺上。这种葬俗起源于楚国,两千多年盛行不衰。帛画描绘了墓主人进入天堂的盛景,高超的绘画技巧将地狱――人间――天堂巧妙地连接起来,为镇馆之宝。

上一篇: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下一篇:防护、药品、睡眠,冬季出游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