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思想探析

时间:2022-10-29 01:36:09

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思想探析

作者简介:蒋欣原(1987.5-),女,侗族,湖南人,西南民族大学2011级研究生,政治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儒家传统伦理。

摘 要: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思想进行探讨,论述了德性就是中道,要以选择为关键,理性为前提来理解中道,以及中道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引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道;德性;选择;理性;正义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早已有之,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万事切忌极端”的神谕;毕达哥拉斯、梭伦、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哲都在其哲学中讨论过中道学说的重要意义。在这些中道学说中,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最为著名。他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系统地提出中道伦理观,并以中道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更突出的创建是把中道与德性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政治学》中论述了中产阶级执掌政权的理想政体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徳性就是中道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中道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徳性幸福论,亚里士多德主张如果人们要过理性生活,成为有德性之人,只有选择“中道”方可达此目的,德性是中道。亚里士多德中道学说的创新之处在于道德上对德性的行为培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双重强调。他认为“德性”实际上是一个涵义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指人的各种才能及优点,而并不独指道德方面的美德而言,举凡知识、技能、成功甚至于人的美色都可以称之为“德性”。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这种对德性的区分无疑是对古希腊前期哲学的超越。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是可以以知识、智慧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它只可能通过系统的教育才可能内化为人的德性之中并使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变得更聪明。而伦理德性由“习惯”而产生,其意思是说“伦理的德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这种德性慷慨、节制、勇敢以及公正等,伦理德性的实现就与中道有关。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中有三样东西:感情、潜能和品质,感情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是一种被动的感受,是天生具有的,它与伦理道德是由习惯造成的这一条件不符。潜能也一样,也是天生的,那么剩下的只有品质了。但并非所有的品质都可以称为德性,德性必须是一种好的品质。在众多品质中,要想具有伦理德性,就必须使品质恰到好处,既非不足又非过度,这一点就是中道。为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德性的本性或定义说,德性是一种适度或适中”。

二、以选择为关键,理性为前提

中道的提出是因为行为上的不足和过度,既然是行为,那么在行为之前必然有个思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显然,选择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所以亚里士多德将蠢人和疯子排除在选择之外。

亚里士多德引出两条实践的准则。首先,要努力避开那个与适度品质最对立的极端。在感情和实践事务上事事都做得好是很难的。但是如果能分清两个极端中哪一个离适度更远,就首先要避开它,就像《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向他的舵手转达的仙女耳刻(Circe)的警告所说的:“牢牢把住你的船,远离那巨涛与浪雾。”因为如果做不到做好,就只能在两恶之中择其轻。其次,要研究自己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那些事情,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例如,人常常容易在享受快乐上不能自制。总之,要做到适度,一个人就要有时偏向过度一些,有时偏向不及一些,曲折地接近它。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选择时,强调的只有一点,便是理性。只要是有理性的人,事情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在德性论或中道观中,亚氏是期望理性能给我们至高的善——幸福。因为每个有理性的人都能认识到德性或中道,那么要做的就是运用理性将情感、欲望等与德性相背的因素统统排除,而直接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德性,这样便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德性确定为种种方面,如勇敢、节制、正义、友爱等,人们的行为便有了更多的参照。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或德性可以看成一套善的行为准则,以此来判断一个人有无德性。

三、中道与政治“正义”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了论证其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全面继承总结前贤思想,并对希腊158个城邦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政体体制的理论,达到了古希腊思想家对政体问题认识的高峰。其中关于优良政体的观点是其政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的开篇为“:我们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中道之道在他政治学寻求至善的宏伟目标的思考与实践中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什么才是自足、理想的城邦这一现实问题,亚里士多德基于他的中道思想提出了美学原则:他认为,美产生于数量和大小,因而大小有度的城邦就必然是最优美的城邦。城邦在大小方面有一个尺度,必须从人口和疆域的数量与质量方面对城邦进行恰当的限定,让疆域的大小或土地的数量足以使城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且是节制的生活。

其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亚里士多德主张为政应取中道。他所主张的优良政体就是围绕公平正义建立起来的,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体现法治中道之道的混合型的共和政体。他指出,公平正义应是优良政体的核心原则,他首先区分了两种正义的类型: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者贡献等因素给予不同的待遇。而矫正正义则是指无差别地给予一切人以均等的对待。与之相对应,他把平等分为比例的平等与算术的平等。认为优良政体的制度安排应该围绕正义展开;主张理想的政体应该是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认为一个城邦只有当它能够维持法律权威时,才能说明它已经建立了优良的政体。

四、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实践的伦理学,十分重视公民个人行为的道德塑造,主要探讨的就是个人情感和行为怎样才能符合中道的要求以获得最高的善和幸福,所以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个人道德发展,情感之中有理性,理性之中有情感,情寓于理,理发于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充当多种角色,采取多种行为,面临多种选择。把“中道原则”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理性地把感情、欲望和行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有助于我们冲破传统思维定式,提高自身判别能力,从而理智地透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水平、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中道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寻求社会生活各层面、全方位的适度,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中道”状态。把“中道”作为实现和谐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照亮了通达幸福之路。(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古希腊哲学》黄颂杰、章雪富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西方伦理思想史》宋希仁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空间” 下一篇:海德格尔生态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