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仁·创业 不担风险,就是最大风险

时间:2022-10-29 12:15:18

王志仁·创业 不担风险,就是最大风险

在我上大学的年代,台湾最有保障的工作是当老师。当年觉得当老师最有保障的人,现在大多痛苦不堪。

十年前,我是入行才3年的年轻记者,有一回采访一位外商总经理,对方相当年轻,英语流利,专业知识丰富,让我印象深刻。采访结束后,我们又聊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和我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系毕业,是大我整整十届的师兄。

他能在30多岁当上外商总经理,除了本身条件,敢冒险也是一个因素。他原本在一家待遇不错的软件公司,但是看到网络设备业将冒出头,便赌了一把跳出来,正好那时有一堆外商网络设备公司到台湾设点,他因此当上总经理。不少资历比他好、年纪比他长的人,因为心存观望,也就错过了。

之后,这位师兄辗转换了不少公司,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曾到一家还未上市的新公司,就赌那家公司会上市。“人生没几次机会,事后后悔没有用。”在履新前,他约我在台北一家咖啡店见面,很兴奋地说起即将展开的新冒险之旅。

他从来没创过业,但总把自己的生涯当筹码,押注那些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或个人,求取最大回报。他勤于做功课,而且敢行动,命中率一直很高。两个月后,那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旋即被另一家大公司买下,这位师兄也跟着进了这家大公司,被派到北京。丰厚的股票利益,让他赚到足够退休的钱,他的冒险指数跟着急遽下降。

几天前,我到北京出差,晚上约了他出来吃饭。他目前所待的外商公司,刚经历一波人事大改组,他很可能饭碗也快不保。这让他很沮丧,过去一向是他把公司开掉,从来没有他被公司开掉的经验。我再仔细问,为什么如此舍不得这份工作,才明白公司帮他付高额房租和两个小孩读国际学校的学费。

我建议他,不妨试试国内公司,他们能提供的待遇也不错,但他完全不考虑,因为已习惯外商工作方式,要从头适应国内公司的套路太累。至于改去其他的外商公司呢?也有机会,但因为这就算是当地雇用,所以公司不会再负担房租和小孩教育费,这让他很烦恼。那晚在餐桌上,十年前意气风发的自信没有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想保有工作的焦虑中年男子。

人生往往如此,当我们觉得所有风险都排除,可以高枕无忧时,其实正是最大的风险,因为承受风险的能力已经不在了。

在我上大学的年代,台湾最有保障的工作是当老师,从高考发榜那一天开始,挤入师范学校窄门的考生,人生目标已经完成,不仅学杂费全免,还有生活津贴,毕业后分配工作,一路干到退休。

当年觉得老师是最有保障的人,而现在师范生毕业已不再分配工作,统一由各校自行招考所需教师,找不到教职的合格教师越来越多;过去对中小学老师提供的免交税和储蓄高利息的优惠措施,都已取消,对于教师的教学评鉴则越来越严格。

7月中,在台风侵袭下,台北松山机场有600多位老师待着不肯走,等候机场重新开放飞到金门,去参加录取名额只有个位数的教师甄试。我自己也有类似经验。当我从新闻研究所毕业,所有人都劝我到报社工作,因为单位大福利好,包括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也这么说,他当时是《中国时报》的总编辑。我后来还是选择进杂志社工作,觉得挑战和成长空间大一些,虽然工资和福利差一些。

5年后,我出来创业办杂志,面试新人时,除了刚毕业的年轻面孔,还有不少已有多年经验的报社记者,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那是台湾报业巨变的开始,原本家大业大的老报社,在市场竞争冲击下连年亏损,只好裁员优退,想办法缩减规模。

再过五年,我在台湾办了第二本杂志,这回来面试的全是比我大许多的老记者,都是从报社出来。原本我该是听他们指挥做事的部属,如今却角色互换,他们脸上也显露不服。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在报社里认真工作,以为这是最有保障的路,对已降临的风险浑然不觉。

现在,我在上海协助一家公司创业,也帮忙面谈合适人选,得到的答复却多为否定。“这是新公司,谁知道能开多久?”“等你们先开始一阵子,再过来看看。”被人拒绝不是头一回,讶异的是这些人年纪和我差不多或小很多。他们选择不承担风险,却可能面临更大风险。我完全不但心这家公司,却开始为这些人担心。

上一篇:令狐磊·杂志 卡波特:冷颤的天才 下一篇:广州的江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