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报折射商业银行亟需加快经营转型

时间:2022-10-29 12:14:47

季报折射商业银行亟需加快经营转型

【摘要】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季报表明,商业银行不良反弹,利润增速明显回落,重回存贷利差的增长模式。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开启、新资本管理办法即将实施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这种增长方式潜伏了诸多风险,对持续稳健经营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针对该问题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从商业银行规范经营、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优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考建议。

【关键词】银行 经营 转型

随着十月末16家上市银行悉数完成了对三季度季报的披露,集中代表了国内商业银行现状和趋势的指标数据得以一一展现。

上市银行的业绩表明,银行业仍是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但在数据的背后,也浮出了值得深思的隐忧和问题。

一、季报告诉了我们什么

仅从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规模来看,16家上市银行合计高达8127.66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就占了上市银行净利润的近70%),占到了全部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总和的一半以上,也是中石油、中石化“两油”净利润的6.32倍。

虽然上市银行业绩靓丽,但趋势分析却暴露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隐忧。

与去年同期相比,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国有银行则下滑明显,短期内或将告别高增长。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季度同比增长17%,大大低于去年同期30%的增速。其中,国有银行的工、农、中、建,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4.50%,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了15.46个百分点。而一直以来高增长的股份制银行,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平均增速为30.88%,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07个百分点。

除了利润外,三季度还反映出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正在逐步显现,不良贷款短期内或难再现“双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普遍反弹,不良余额达3879.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亿元,比二季度增加100.24亿元,不良额、不良率“双升”的上市银行从上半年的7个增加到了三季度的9个。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中,除了农行三季度“双降”外,工、中、建的不良额均有所上升,三行共计增加46亿元,而交通银行不良额和不良率则“双升”。股份制银行中,除了华夏银行不良率下降0.07个百分点、中信银行数据披露不全外,其余的不良额和不良率都呈上升走势。

二、隐忧后的思考

在数据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回答。

(一)利润的高速增长为何难以持续

从收入结构看,16家上市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以中信银行为例,在前三季度662.82亿元的净收入中,利息净收入557.18亿元,占比达到84%。

在经过了6、7月份的两次降息,利率市场化实质性启动、存贷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利差产生的基础——存贷息差已渐显逐步收窄的迹象。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息差为2.7060,比二季度的2.7429减少了0.0359个百分点。但由于发展战略、目标市场不尽相同,不同的银行在定价策略、息差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小银行大多偏重于资本规模扩张、市场业务拓展的需要,采取了对存款一浮到顶、对贷款实行优惠的定价策略,息差明显收窄。如中信银行三季度息差2.838,比二季度下降了0.14个百分点。

五大国有银行息差则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上升。如中行三季度息差2.12,比二季度提高了0.02个百分点,与年初持平。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五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存款利率,如活期存款、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等,二季度并未如中小银行那样完全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到了三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则进一步将利率回调至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保持一致的水平。另一方面,五大国有银行对贷款均采取差别定价,贷款利率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基本保持一致,加之还有数量众多的未到期存量贷款仍按降息前的原协议利率执行,因而,短期内五大国有银行的息差并没有出现剧烈波动,存贷利差甚至还小幅上扬。

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存量贷款逐步到期并重新定价,存款利率浮动、贷款利率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同业市场竞争、存款付息水平提高,银行业整体性的净利差、息差收窄的趋势将难以逆转,依靠息差来实现高利润增长将难以持续。

此外,年初银监局《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七不准”),治理不规范收费行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回归常态、增长放缓,国有银行原来一直畸高的增速大幅下滑。16家上市银行二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比一季度少了133.72亿元,三季度又比二季度减少15.33亿元,增长持续放缓将不可避免。其中,国有银行与去年同期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工、农、中、建分别为43.49%、61%、22.94%、41.31%)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速更是大幅下滑,除农行同比增长6%外,建行同比仅增1.64%,工行同比仅增1.8%,而中行同比则下降了1.76%,这与近两年来动辄30%以上的年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中间业务难挑重担,单纯依靠利差收入带不来银行利润的持续高增长,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优化经营。

(二)不良反弹施加了哪些经营压力

有分析认为,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在经济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善前,企业经营仍较困难,偿债能力普遍下降,违约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于上升通道,不良额、不良率会持续反弹。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不良上升或将延续至明年。

在这种趋势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增加拨备的压力。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为0.9%,拨备覆盖率290.2%。但随着三季度不良额、不良率的反弹和持续走高,如不相应增加拨备,那么自三季度起,商业银行一方面坏账水平、不良率在上升,另一方面拨备覆盖率、风险抵御能力却在下降,这两个资产安全性重要指标的此升彼降,还将使商业银行承受来自监管方的更大压力。

同时,不良反弹也增加了银行再融资的压力。其中,资本实力并不雄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不断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其资本充足率率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南京银行,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为13.34%,比年初下滑了1.62个百分点。随着明年初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日期的迫近,为达到资本监管要求,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成了当务之急。今年以来,已先后有北京银行、交通银行进行了再融资,非公开增发了118亿元和566亿元。而且,多家银行也分别公告了再融资计划,如,平安银行将非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200亿、招商银行拟定向增发350亿、农业银行计划发行500亿元次级债券等。

因此,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应对挑战,强化资本管理。

(三)政策趋势和影响如何

数据显示,经济增速虽连续7个季度回落,但已显现企稳的积极信号,企稳、促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调控目标。

但前三个季度,银行信贷供给总体偏紧,融资成本较高,抑制了市场的有效需求。人民银行通过降息,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释放需求,再通过扩大利率浮动区间,还能进一步强化降息的市场效应,提升经济活跃度。因而,为配合宏观调控、支持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应用逆回购、降息、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组合工具,放松银根扩大供给,提振需求。

对于银行,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非对称降息将加速利差收窄,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利润增长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而且,进一步降息和利率市场化,不仅会压缩息差,也会压低理财产品收益率,对中间业务及其收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企稳、促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银行“减费让利”还将长期持续,中间业务收费水平短期内将难以扩张。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应着眼大局,优化经营,提高效益。

银监会8月份下发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后,商业银行须于年底前将同业代付业务转入表内核算,并实行统一的客户授信管理。另一方面,新资本管理办法即将实施,同业代付入表核算,将使其风险权重和经济资本占用增加。正因为如此,随着通知的下发,商业银行迅速做出反应,在经过上半年井喷式的增长后(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比年初增长40%、同业负债增长19%,均远高于同期生息资产11%及贷款8%的增速),三季度随即收缩调整,如交通银行三季度同业资产单季环比降幅就达21%。因此,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即将实施,不仅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更需要主动调整结构,优化经营。

三、几点建议

应对挑战、加快转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创新转型,提高经营能力

推进“流程银行”经营转型。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通过整体设计和优化整合,提高经营效率。二要推进业务、流程的模块化建设,满足不同客户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经营能力。三是完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实现高效运营与有效管理的协调统一。

强化定价管理,优化收入结构。在系统分析市场、有效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定价机制,强化主动负债管理和成本约束,善用市场、用好定价。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发展,提高非息收入比重。另一方面,加快零售业务等低资本占用业务发展,改变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增长模式。

优化客户结构,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延伸拓展客户服务,满足日愈多元化、综合化的客户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加大对潜力优质客户的经营,积极响应客户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巩固培育良好客户关系。对于大型企业客户,继续全方位深化业务合作,挖掘企业收购、投行、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

加快业务产品创新。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投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单纯依靠存款负债支持业务发展的状况。充分发挥银行网点渠道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微企业在风险权重、存贷管理、不良容忍度等监管指标上有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好政策,创新小企业信贷工厂、小企业信贷零售化等业务发展模式。

(二)多方着力,强化资本管理

长远规划,加强管理。结合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适宜的长期资本规划,通过对资本结构、产品客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定期分析,提高资本的管理能力。

资本补充应有长效机制。统筹应用资本工具,将增加利润留存、引进战略投资,以及股票次级债等多种融资手段有效结合,建立灵活有效的资本补充渠道和响应及时的长效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完善风险治理架构,整合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本意识、资本约束意识和审慎经营意识,提升风险计量、分析和系统应用水平,提高风险组合、全面管理能力。

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大对资本低占用、高产出的业务产品投入,调整客户业务结构,提高产品风险组合能力,从资本粗放型转向精细化、资本经济型,提高资本回报率和资本使用效率。

目前,商业银行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银行资产中,信贷产品占主体,贷款较长时期内仍将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贷款规模还会不断增长。由于贷款属于银行资本管理中的高权重风险资产,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和稳健经营都会形成重大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转型的过程中,还必须继续加强和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有效控制、降低不良,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收入波动的影响,武汉金融2012年第9期.

[2]苏得志.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优化探析,海南金融.2012年第8期.

[3]刘湘勤.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海南金融.2011年第12期.

上一篇:我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初探 下一篇:研析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新变化及商业银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