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

时间:2022-10-29 11:34:27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

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可以说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个特点首先是与语文教材的内容属性紧密相关的。中学语文所选定的课文主要是有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与鲜明突出的文学审美特征的古今中外佳作名著。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与表达力,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个任务的实施与完成必须要营造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或情感活动的课堂氛围,这个氛围能最有效的达到教学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的融通。这种融通除了主体对客体的理性认识外,再就是感性的或形象的体悟。教学主体在理性认识与感性体悟中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和审美情感的陶冶。这个过程是中学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的必然性要求还在于教学主体的情感参与,缺少这一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实在的应用属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是教学主体共同创造的贯穿教学过程之中的开启理性与感性思维空间的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那么,怎样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呢?

其一,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是由教学主体积极创造的一种课堂环境,要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导,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在教师包办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抵制,创造性潜能不能得以积极开发和诱导。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沟通的,这种缺乏共同创造机制的活动是难以营造课堂教学艺术氛围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从而形成课堂艺术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环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容易形成师生双向主体的思想交流,也最需要师生的情感沟通。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转变不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学习习惯中的“听众”、“服从”、“跟从”的训导性教学行为模式,很少想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独立主体,在师道尊严的观念面前(加之知识的贫乏)学生缺乏与教师作平等交流的正常的人格心态。建立现代教学的观念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样建立现代素质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其二,注重感情的体验,开拓感性思维空间。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这都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和智性的诱导。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仅仅体现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性化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感情化与形象化的特征,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格外注重感情体验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注重感性体悟的诱导,突破教学的定势分析,提倡多元性探索,而这样的教学思维的开放性特征,不仅是文学作品情感化与形象化特征所许可的,而且是可能的,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必须的。这是语文课区别于数、理、化教学的求证性的科学化思维特征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元性的模式化理解往往扼制了学生的形象性感受力的培养。因此,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如果离开了感情体验与感性思维能力训练,是难以形成语文课的教学艺术氛围的,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真正完成。因此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语文知识传授外,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一个中学生不仅要知道一部文字作品,还要能说出它美在何处。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能力,而注重感性思维训练的教学,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中学语文课堂的优良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既体现智性能力开发,又有利于感性能力发展的一个和谐的教学空间。

其三,以“和谐”为课堂艺术氛围的凝聚点,注重课堂艺术氛围的外在形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既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的相互交流,又表现为智性能力训练与感性能力的培养的双重结合。同时,还体现在对教学的对象即文学作品的心领神会是根本的因素,而外在的因素能推动或滞碍内在因素的变化。优良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一种艺术美的境界。

怎样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在艺术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是交谈性对话教学。和谐的教学,首先应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心态的平等对应。在交谈性的对话教学中,学生就会直接回应教师,真正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并不是要取消老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交谈性,往往能引发讨论,活跃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形成共同参与的主动积极而热烈的和谐环境。

二是突出形象化的感观性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形象性强,感情化特征鲜明,课堂教学要充分借助并积极发挥其优势,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直观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感性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优势。除此之外,直观性教学,还可体现在教学主体的形象化表现能力方面。

其三,课堂教学的节奏性,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它需要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与编导。满堂灌式的训导教学既缺乏课堂的平等交流氛围,又没有富于变化的课堂形式与生动的课堂情绪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体现在舒展自如、富于变化的情绪节奏中。语文教学要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邱集中学)

上一篇:浅析礼与不同文化特质的融合――《礼记》读书... 下一篇: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