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制度建构研究

时间:2022-10-29 10:28:58

新形势下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制度建构研究

摘要:在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对外进一步开放,再加上国际上的监管模式逐步走向统一、联合的趋势,这些构成了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新形势。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结构和监管体制存在着不少缺陷,造成了目前外资银行监管的困难和矛盾,限制了监管的监管效率和有效性。本文首先阐明外资银行的相关概念,然后论述外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最后在剖析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资银行 监管 对策

一、外资银行概念简述

外资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讲,外资银行包括由有外国资本参股的银行和外国资本独资设立的银行两种;狭义的外资银行则仅指总行设在东道国境内的外国资本银行,但这种界定已经严重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国对外资银行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和成熟,外资银行的引进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到现在,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必须予以重视。

二、外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1、引进外资银行必然地会对我国经济带来相应的风险。首先,外资银行的引进强化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扰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进程,从而破坏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的国际性特点,可以让其突破国内资本流动的局限性,增大东道国外汇市场上资金流动的不稳定性,抵消东道国政府独立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降低外汇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外资银行引进可能会强化我国金融业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而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等等。一旦监管不力、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后果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加强监管,控制和引导银行业良性发展。

总之,外资银行引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是,总体来讲,积极影响占上风,消极影响是次要的、可以预防控制的。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在外资银行领域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稳妥引进外资银行,通过适当的政策法律措施对其进行规制和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降低不利影响,保证我国金融秩序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金融危机中的外资银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互相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都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世界整体经济。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危机,触发了金融市场的危机,进而逐步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次次贷危机造成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广都很罕见。但究其原因就是当事国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我国在引进外资银行时,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外资银行与其母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紧密关联的,这就使得风险的未知系数增大。所以,在引进外资银行时,必须谨慎对待,加强法律监管,防患于未然。

三、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调整。当前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原则和理念尚不明确,这造成了监管结构的权责不清,结构重叠以及监管效力低下等弊端。因为我国在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前的监管目标和理念跟不上变化的步伐,造成了制度和现实的脱钩。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新的符合新的形势的监管目标和理念必须得到更新。

2、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依据比较单薄。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4部法律。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其中的有些法律已经得到修订。即便如此,这些法律仍存在缺陷:第一,它们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当时的制定背景和现在的形势已有很大不同,虽然有些法律也修订了,但是还是不足以满足现实的要求;第二,这些法律都是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制定的,它们之间很还不协调。

3、外资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置存在很大的问题,造成各机构权责分工不够清晰,进而使得监管的执行能力大大减弱。在监管过程中,各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摩擦和掣肘。对作为监管外资银行的重要机构的人民银行来说,它的监管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1)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监管力量不足,方法老套,进而造成监管效率低下。(2)人民银行的监管力量比较分散。(3)缺乏对金融监管的制约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金融监管机制是人民银行集监督权和处罚权于一身,这种机制使人民银行的监管力度和效果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经常处于不规范状态,进而不能很好的起到规制外资银行的目的。

4、在监管内容上还是以合规性审核为主。合规性监管本身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要求。因为现阶段银行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在迅速增加,如果只对外资银行进行合规性审查的话,那么外资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因素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管控。这样一旦外资银行遭遇风险,那么必将波及我国的银行业的安全,危害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风险监管也应是必选项。

四、解决外资银行监管问题的对策

1、调整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外资银行新的监管理念应该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保护主义和对等主义原则向国民待遇原则的过渡。外资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也要从保护国内银行业免受外资银行竞争的影响,逐渐过渡到保护国内外银行的平等竞争、减少和杜绝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的金融安全。

2、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立法。应完善我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提高其可操作性,根据外资银行监管中暴露的问题弥补监管漏洞,使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从较长时期而言,还要对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外资监管的单项立法进行统一的修订,使外资银行监管的单项立法在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得到体现,使各项立法相互协凋街接;而且有必要遵循国际惯例,将《管理条例》上升为《外资银行法》或《国际银行法》,提高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3、优化和调整监管机构设置,使权责更统一,力量更集中。从国际范围来讲,对同一银行的统一合并监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此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大型国有银行的监管也要从对其具体业务的监管逐渐转向对其内控制度的监管,从对其全部分支机构的全面监管逐渐转向对其总行的统一监管,对其基层机构的监督由商业银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省人民银行的监管力量,并集中向外资银行监管方面倾斜。另外,社会中介组织也是外资银行监管可以利用的力量。和监管工作有关系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在西方国家已经被逐渐引入银行监管领域。由监管机构委托、中介机构承担的对银行财务报告的审计,可以减少监管工作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在监管内容上,要适应外资银行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国际银行监管的趋势,从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过渡到以风险性监管为主,提高外资银行监管的水平。在操作上,要加强预防性的事前和事中检查,而不是过分倚重事后合规性检查,增加监管对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宗良: 美、日、欧跨国银行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1994.10.

[2]邹立刚、张桂红: 《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 [M] .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第265 页.

[3]胡梅: 后WTO时代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7.03.

[4]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的冲击》 [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我国个人征信制度对消费信贷发展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