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到沉默――碧城仙馆女弟子的诗词与人生

时间:2022-10-29 09:20:48

从呐喊到沉默――碧城仙馆女弟子的诗词与人生

摘要:碧城仙馆女弟子是清代嘉道时期由陈文述组织发起的女性文学团体,她们在女性文学史上有重要的一笔,主要表现在前期的闺阁雄音和后期的消极遁世上,由其作品可以看出清代中期女性的挣扎与无奈。

关键词:碧城仙馆女弟子;闺阁雄音;求佛问道;无奈

清代是女性文学发展的繁荣期,袁枚之后,嘉道年间的陈文述继续扶持女学,专门招收女弟子,是为碧城仙馆女弟子,有汪端、吴藻、吴规臣、张襄、许云林等人。她们在陈文述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团体。她们由最初的呐喊转向最后的沉默,由闺阁之雄音转向求佛问道,寂寥度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她们的人生历程中,也体现在她们的诗词中。

一、闺阁雄音

从雍正到道光的百余多年,社会相对稳定,静极则思变。如果说在随园女弟子阶段,女性的自我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她们诗作中还多是传统的闺怨题材,那么到了嘉道时期,社会风气有了新的变化,女性的诗词中多充斥着反叛的声音。碧城仙馆女诗人群体继承随园女弟子又超出其局限的就是她们诗词中自我意识的体现,有不甘于现状而作的“闺阁雄音”,有效仿男子建功立业的雄心伟志。写作自然风物时清新雅丽,抒发壮志时又豪情满怀。她们在诗歌的领域内大胆蔑视陈规旧俗,大大助长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在一些诗词创作中树立的女性形象是以男子的胸襟气度、所作所为为尺度的;她们笔下的女性人格往往表现出与男性人格的趋同。

碧城仙馆女弟子中有二人堪称脂粉英雄者,即张襄与吴归臣。吴归臣精通剑术,兼及医理,屡随父游名山大川;张襄是丽坡将军之女,受家风熏陶,于骑射之事精通,这在当时的女性中难得一见。其性情豪爽又过常人,诗词中亦有不同于一般闺秀伤春怨秋的幽咽之气。

陈文述修建西湖三女士墓,众弟子多有和作,其中以张襄诗风最为别致。

奉和道夫子重修西湖三女士墓 其三

但经小谪到尘寰,几处红心吊玉颜。词客定能参慧业,美人才合葬名山。前因已了埋香去,旧恨都空破梦还。一笑蓬莱诸女伴,留惆怅在人间。①

相比于其他吊古之作,张襄并没有困于悲叹红颜薄命的窠臼中,而是以赞许的口吻言“美人才合葬名山”,言下之意,即是所有之悲欢离合已成过往,无须再斤斤计较于前缘旧恨中,而湖山有幸,美人葬于此处也是佳事。在诗之末尾还以谑笑之语劝告诸为诗女伴,何须“惯留惆怅”,一个“惯”字,不仅道出了吊古伤今诗中哀怨之音的老传统,还表现了自身不落窠臼的大胆与不俗。

在词的方面,要属吴藻最为洒脱。且看其《金缕曲》: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只书空咄咄。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失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碧云裂。②

吴藻生于商贾之家,相较于出身书香门第的汪端而言,她所受儒家礼教的束缚要少,性情也更自然,因此可以在词句中将愤懑不平之气尽情发泄。这首词起句即言“闷”而非“愁”,因为她在检阅《断肠诗》之类的闺怨之作时发现似乎“愁”是闺阁女子的专有之物,而这种“愁”只是女儿之愁,境界狭隘而浅薄。吴藻自身因为婚姻不幸,其夫连“天壤王郎”亦不如,因此有大量的幽怨之词。而此时她却觉得不平,因为“英雄儿女原无别”,为什么女子就要局限于闺阁之愁怨中去呢?此时她毅然舍弃“风月”之作,而转向豪放之声。即是所遇非佳,也不可妄自断肠。此中的“风月”与“铜琶”出自宋俞文豹《吹剑续录》,坡曾问一幕僚其词比柳永之词如何,对方回答:柳永词只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坡词则须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原是风格上的婉约与豪放之争,吴藻借此典来言女子也可写坡《念奴娇・大江东去》这样的具有男性风范的豪放之作,并且读《离骚》、饮美酒,作一位风流名士。闻一多曾言,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而与词中所言相应的是,吴藻果真创作了《乔影》一剧,借剧中人物“谢絮才”,发尽不平之气。不仅是于诗词剧作中抒发牢骚,她在现实中也曾着男装,与众多男性文人诗酒唱和,还一同进入秦楼楚馆,《花帘词》中即存其赠作《洞仙歌・赠吴门青林校书》一词。

二、耽于禅悦,闭关奉道

由于陈文述中年以后好道信佛,其家人与女弟子多受其影响,转为耽禅信道,其中不乏虔诚者,皈依者就有九人。汪端、吴藻等更是自言将摒弃文字,潜心学道。

陈文述早年即对求仙问道事感兴趣,他曾得乩仙批语,言其为上界玉局修书之人,其继室管筠亦是。他在《女弟子钱莲因为余画梅花灯屏赋此志谢 其三》就坦然称“我是维摩诘,君真萼绿华。”③作诗表章,还特意写诗呈送陈文述。吴飞卿《呈颐道夫子并题碧城仙馆诗集》中亦说:“珍重西泠好诗格,谪仙空复擅诗才”④来称颂陈文述。

陈文述尝上书议论海运,遭人诬诟,历经宦海沉浮,遂一心归隐,在修道事上由兴趣转为痴迷。他的这种迷恋状态也感染了碧城仙馆女诗人们。除了跟随陈文述参禅学道外,她们还写了大量相关的诗词。

辛丝有《天台桃源》一诗:

隐隐琼台隔晓霞,洞门深锁万桃花。寒苔绿浸清溪碧,来访天台玉女家。⑤

吴藻早年诗词具有闺阁雄音,直抒胸臆,但后经人事变迁,逐渐敛才收声,趋于沉寂,她在《香南雪北词》自序云:“忧患余生,人事有不可言者,引商刻羽,吟事遂废,此后恐不更作。因检丛残剩稿,恕而存焉……自今往后,扫除文字,潜心奉道,香山南,雪山北,皈依净土。”⑥《香南雪北词》中,这种灰暗消极情绪更加明显,曾经不满女儿身,反抗礼教的吴藻也有了诸如:“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⑦的词作。

汪端亦是如此。据陈文述小传,汪端起先不信佛道,未及闻管筠等家眷礼佛诵经,遂发愿为高启诵《玉章经》;后陈文述病,又为陈氏夫妇诵经祈福;等到陈裴之客死他乡,汪端更是心灰意冷,数年来闭关,数月不出,礼诵各种经文数十万卷。并将所居小楼命名为涵真阁,皈依陈文述族妹陈兰云为龙门第十三代弟子,派名来涵。汪端此前节录明史,搜采逸事,著成《元明逸史》八十卷,后学道乃悔痴迷之误,因取稿本焚之,仅存元遗臣及张吴诸臣诗于集中,以为诗史。汪端日后还曾自学周易算命之术,屡次言中。

汪端奉道后尝语人曰:“名士牢愁,美人幽怨,都非究竟,不如学道。”⑧这是碧城仙馆女诗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总结

人生天地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便是男性文人,也多命途多舛之叹,何况是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即便才华横溢,也不能与命运相抗,生活往往不能如愿,生命亦以悲剧收场。

碧城仙馆女诗人中,女弟子王兰修早卒;张襄背井离乡、随宦远域;汪琴云早寡;吴藻、汪端迭经忧患,晚年皈依净土。她们不是没有觉醒,但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她们也曾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却找不到表达的现实之路。因此她们往往容易把生命悲剧归因于宿命,在抗争不成功的情况下自怨自艾,信心殆尽。而佛家的清静出世、道家的逍遥无为正好迎合了她们不满现状,渴望逃离又无路可逃的心。这种参禅慕道,是女诗人们集体“逃离”的行为,是经过人生苦痛砥砺之后的女性不约而同的选择。碧城仙馆女弟子有她们积极抗争的一面,但终究是失败了,而她们的未竟之事业则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由一群现当代女性继续去完成。

注释:

①陈文述.《兰因集》《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

店,1994年,第859页。

②吴藻.《花帘词》《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九集》,光绪

二十二年南陵徐乃昌刊本

③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卷二十一,清嘉庆二十二年刻

本,《续修四库全书》收录

④吴规臣.《晓仙楼诗》《碧城仙馆女弟子诗》,1915年西

冷印社聚珍版

⑤辛丝.《瘦云馆诗》《碧城仙馆女弟子诗》,1915年西冷

印社聚珍版

⑥吴藻.《香南雪北词・自记》《林下雅音集》,清光绪十

年如皋冒俊碧江校刊

⑦吴藻.《花帘词》《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九集》,光绪

二十二年南陵徐乃昌刊本

⑧陈文述.《孝慧汪宜人传》,附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

《林下雅音集》,清光绪十年如皋冒俊碧江校刊

作者简介:

孙欣婷,上海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研究 下一篇:浅论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