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师的角色随着课改变

时间:2022-10-29 08:53:16

让数学教师的角色随着课改变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多先进的理念。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下边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教师要从过去的教学生学数学向教学生用数学转变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坚定应用数学的信心。

3. 教师要从过去的“演”向“导”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过去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因此,课上教师大量的讲,重复的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演员。就是给学生说的机会,也只是在表面上浮浅的机械的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深度的探讨。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由于某些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定位不准,以致上出了新课改的“形”,却没有把握新课标的“神”。曾经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在该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整个课堂听起来热闹、有趣,师生交流和谐愉快,情节紧凑,用时讲究。但是课下分析,课堂上学生没有任何独立的思想参与,思维分歧没有表露课堂上,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信息刺激,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建构新知识结构的动力和欲望。我认为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共同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老师成为幕后的导演。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13-03-30

上一篇:我谈我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观 下一篇:联系社会问题,促进中学数学教育